返回

贾琮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七章 始作俑者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几日贾琮和贾宝玉一起在梦坡斋里读书。

    李纨打发素云来说,贾兰这几日身体不舒服,不能来了。

    所以书房里只有贾琮和贾宝玉。

    贾宝玉正在模仿贾琮所创的新字体,很合他的口味,写的不亦乐乎。

    贾政依然在和一帮清客在外面闲谈。

    今天休沐,贾政邀请了一些朋友到家里小聚,都是工部的官,还有几个户部的好友。

    贾政的朋友都是正人君子,他们相聚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各自的家中,从不到风月场所饮酒作乐。

    贾琮写得两首诗词和新字体已经散出去了,在外面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一词一诗虽好,可也并不稀奇。神京城人口巨万,文人骚客不知凡几,像贾琮这个年纪的神童比比皆是,很多都写得一手好诗。

    因为受前朝的影响,世人做的诗比词多,词又叫长短句,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繁盛于宋朝。

    可这个时空宋朝已经被大乾所取代了,许多极其出名的词人也一并消逝,所以,词,并未繁盛起来,世人更多的还是像前朝那样写诗。

    诗以言志,词以抒情。

    贾琮的两首咏梅诗词,传出去也只是一片叫好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很多自恃诗才天授的文人都自愧不如。

    可新字体的问世,却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丢在了京城上空,在无数书院和大儒的耳朵边炸响,效果是明显的,很快弥漫了全城。

    很多人把目光纷纷盯在了贾府。

    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对文人士子们来说,新字体就像解除瘟疫的良药,久旱逢甘雨,对他们至关重要。

    天下字体虽繁冗,可依然以前朝的“颜体”为主,其他那些,都是上不了台面的,而如今,国朝出了一种可以和“颜体”抗衡不相上下,甚至隐隐在其上的新字体,比起老成的“颜体”,新字体更加活泼,却又不失锋芒,写出来的字仿佛能刺穿人心。

    随着一词一诗和新字体散出去的时候,还有一则消息也传了出去:七日后,贾府大开前门,欢迎天下来客。

    贾家要为贾府的少年神童贾琮,找一位老师,传授学问。

    一时间,暗流涌动,这个创造出新字体的少年是何等天资,将来会对青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心知肚明。

    若是能收如此徒弟,此生无憾矣。

    京城的八大书院纷纷派人投上拜帖,很多大儒投了拜帖。

    至于其他那些小一点的书院,只能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

    一时间,荣国府再次站到了风口浪尖,无数人纷纷侧目,贾琮的大名,第一次传遍了整个神京城。

    成为了很多文人士子饭前茶后争相谈论的话题,很多贾琮的“小道消息”也被专业人士给挖了出来,多是神童幼年受尽嫡母苛虐的事情。

    比起什么劳什子诗词和新字体,普通老百姓更爱听大户人家里的那些香艳夺嫡的故事。

    一时间,贾琮被嫡母指使通房婆子打的遍体鳞伤啊,嫡母指使厨房给贾琮吃馊掉的饭菜啊等等,很快的就传便了神京城一百零八坊的大街小巷,众人皆知。

    文人,要有文人都尊严和待遇,更何况是创造出新字体足矣留名青史的少年神童,更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护。

    至少很多士林俊杰都是这么认为的。

    很快,就有人把矛头对准了贾琮的嫡母,邢夫人。

    在一片声讨声中,贾府的名声很快又烂了大街。

    而这一切,始作俑者贾琮“并不知道”。

    还沉浸在贾家出了一个天资绝伦的文华种子,喜不自胜的贾政也不知道。

    事情要从一天前的这个时候说起。

    用完早饭,贾琮让小如意把李安叫到了书房里。

    这段时间贾琮没有外出,所以李安也很清闲,得到贾琮的允许后,就回家探望生病的爷爷了。

    李安的爷爷前几天因为年纪老迈,就跟贾府请了辞,“告老还乡”回家养病去了。

    贾家倒也仁义,看在李安爷爷兢兢业业那么多年的份上,赏了二十两银子和一些药材。

    这二十两银子,其实就是棺材本。

    李安被叫到书房后,贾琮把一叠纸交给了他,道:“这件事,我只能交给你去办,你去外面,把这些事散发出去。”

    李安也是认得几个字的,纸上写的都是贾琮的“亲身经历”,他这一次,要把邢夫人彻底打垮,至少以后不能再以嫡母的身份欺压他。

    按照贾琮的吩咐,李安在外面开始散布“贾府神童嫡母不慈,受尽苛虐”的消息。

    传播速度比起后世的广播电视还要快,毕竟那个时代普通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多的也就是聚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最多的,还是那些公侯府邸的奇闻异事。

    贾琮的“遭遇”,很符合他们的口味,人性如此,自己攀不可及的贵人备受折磨,才是他们最津津乐道的。

    很快,市面上传闻的这些消息就被贾府外出采购食材的仆役们带了回来。

    一时间,贾府从上到下几百双眼睛纷纷看向了邢夫人和贾琮。

    ……

    神京城,西城,静安坊。

    临街的一家酒楼里,两名青衫士子正在畅谈。

    “张兄,荣国公府流传出那咏梅的一词一诗你看了吗?”

    “看了,极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听听,多好的词。”

    “张兄,我觉得还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的好,通俗易懂,寻常的游夫走贩都能看得懂。”

    “两位兄台此言差矣!”旁边桌上的一个士子突然出言道。

    “哦?不知兄台有何高见?”

    之前畅谈的两名士子一起起身,笑道。

    邻桌的那名士子笑道:“高见不敢当,比起那一词一诗,还是那新字体更让人惊讶,现在外面都流传,这新字体可以媲美颜鲁公的字体了。”

    “极是极是!”两名士子一起附和道。

    姓张的士子叹道:“到底是国公府邸,教育出的子弟非我辈能岂及也,想必自幼就在锦衣玉食中长大,饱读诗书,受尽疼爱。”

    说罢,眼中闪过一抹艳羡。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