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个老故事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经常淌着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业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气不来,又要投生。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少年不修,晚年就会如此。你我现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值善根,感斯异报,就不要把这善根种子打失了。”

    不知道他是谦虚还是真这么想,人生到了老年一事无成,的确是一种大苦。但我们人世间的人,怎么逃得过呢?

    “洞山问僧:世间什么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无地狱因,故地狱未为苦,而不了自心最为苦。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白天应缘,遇事要做得主。白天能作主。梦中才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则临命终时才做得主。这几样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强作主宰而来的。能强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难,总要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别说病中、临终作主,就是梦中作主,哪个能够做得到呢?你能够想梦见什么就来什么吗?如果这样,弗洛伊德也拿你没办法分析了。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位位都是经过久远劫来,长期修习才成功的。我们生死心不切,不发长远心。病来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严经》说: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无明起时如疟,退则好人。故要努力精进,生忏悔心、坚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门深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佛子专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修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佑祖,名法海。”

    这是一段历史,我也读过,裴家几代高手,在唐代历史上,不仅对政治对社会,而且对佛教,都有巨大的贡献,像这样的家庭,尽管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也是很罕见的奇迹。

    “沩山训以警策箴云: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店内。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养大众。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里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回来时,沩山老人问他:你今天说什么话?法海答曰:没有说什么。后来沩山老人揭穿他心里的话,并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自我检讨一下,人家贵为翰林,且是宰相公子,如此高贵生活的人,到佛门做一普通学僧,过着比农民还要苦的生活,我们对比,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放下世俗心,我不过赚了两个小钱,万师兄不过当了个教授,根本没资格得瑟。

    “过几天你们有人就要参加打七了,你们要认真修行,祖师讲: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斋休。你们自己该知道用功,不管吃饭、吃菜、吃稀饭、饮开水,都是修行办道。惠明禅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吃饭喝水只有我自己知道,要是不知道,一天到晚想这个想那个,六根门头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

    果然是为了几天后的事打基础,估计下面的话,更有针对性。

    “过去祖师开悟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用功一心一意,没有妄想,真真正正一天到晚观自在菩萨,观看自己是怎么样子。六祖菩萨老远从广东到黄梅,一心要学佛,不怕辛苦跑了两个月,由广东到湖北要经过江西,他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也不是游山玩水,目的是寻求如何了生脱死,如何作佛。你们现在胡闹好玩,读书不知为谁读,有的想博取名闻利养,出了名将来当法师,名利双收。当个法师又如何,生死不了当什么也没用。”

    这恐怕是批评某些出家人吧,今天这种贪求名闻利养的和尚太多了,甚至还有很多假和尚,我在重庆就碰到过。

    “做皇帝也没有什么用,三宫六院累死了,又没有自由,皇宫内外总有很多人保卫着他。你们到过故宫没有?故宫四周建有一层很高的围墙,围墙里有御林军,戒备森严,外边有一条河,团团包围着,叫护城河,周围还驻有军队。唐朝唐太宗这一代,人人都为名为利,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皇宫里面造反,皇帝有几个兄弟,哥哥欺负弟弟,弟弟反抗哥哥,一天到晚想做皇帝,连父亲都杀掉,自己做皇帝没做多久又不行了。”

    没几个传统中国人,不想当皇帝的。起码也想当个贵族,至少是地主吧。这是中华文化留下来的包袱,最大的坏处,是从内心中,不认可人格的平等性,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最大文化障碍。

    “出家人不为名利,不为衣食,安贫乐道,所谓粗茶淡饭腹中饱,随身披件破衲袄,只要自己找到本来面目,了脱生死,阎罗王也奈何不了你,捉不到你了。金碧峰禅师被阎王遣派小鬼捉拿,他还有一个妄想没有消除,所以被小鬼捉到了,后来把妄想全抛掉,什么最好的东西都不要,这样小鬼就找不到他了。我们用功,心里一定要万缘放下,寸丝不挂,稍有不清静,有一点点妄想,功夫就用不上了。”

    这有点神话,不知真假,或许仅是一个传说,杂比喻经也充满了各种这种故事。

    “人命在呼吸间,不要认为自己年青,寿命还有好长,那就大错特错了,病痛无常,生死是随业,是一种果报。真正用功的人,病也好不病也好,死也好活也好,都不管它。你怕什么呢?只怕你不用功,如果真正用功,求菩萨都有感应。当然,我们出家是为了生死,不是为求菩萨保佑,菩萨保佑亦只能保佑你消一点业障,多活几天,但不能保佑你长生不死。不死得靠自己,不生不死就是佛。”

    感应,菩萨的感应?我突然脑袋一热,我所看到的,三次仅我一人看到的,那个中年女人,是不是?不敢想。

    “六祖说:前念不生,后念不起,不生不灭是佛。一个有形有相的不可能不死,这个色壳子总有一天会死,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佛要死,这么多祖师也要死,只要自己用功,生与死都不可怕,只怕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