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九章 可以不崩溃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让任何人知道昨天生了什么。

    作为成年人的你我,一直都是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物种,我们就像莫泊桑在《一生》中写的那样:“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认识社会,这是人生观的大问题。我当然不可能把这样复杂的事情讲清楚,只能用心理学的情绪现与控制方面,给大家进行一些交流。

    我先提出,所有崩溃的触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大致相似的:长期的情绪压抑。

    神经崩溃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陷入强烈的抑郁、焦虑,或感到压力过大,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神经崩溃一词在上个世纪曾作为术语记载于医学文献,但如今已经失去了临床含义。人们更多地用它来描述那些突然、强烈或看似难以理解的情绪反应。

    陷入神经崩溃的人,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和表现:感觉生活中处处是压力,好像要把自己压垮;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变得特别艰难,无法处理;陷入抑郁情绪,比如极度的沮丧、绝望;对一切都丧失兴趣和动力;睡眠不好、失眠或频繁做噩梦;想要逃离生活,甚至可能有自伤、自杀的念头;表现出焦虑症状,比如紧张、抖、心悸,甚至惊恐作;强烈的情绪波动,或原因不明的情绪爆;感觉自己“要疯了”。

    有人在网上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我是研究心理学的吗?我当然不能告诉他原因,因为从我母亲离家以来,我已经崩溃过好多次了。

    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的原因很多,包括持续压力、创伤、生活遭遇剧变、个人或家庭经济危机、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等等。但从情绪的角度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可能导致神经崩溃的因素,就是对负面情绪的长期压抑。

    情绪压抑原本是一种情绪调节(eion)的策略,具体表现为对内掩盖内心的感受,对外压制正在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按俗话说,就是假装没事。如同在当年在二娃面前,强颜欢笑。

    例如,在工作中被老板冤枉了,感到很委屈,还要假装若无其事,强迫自己解决问题,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感受上移开;明明失恋了很难过,想要大哭一场,但是觉得哭哭啼啼太丢人,所以跟朋友们出去嗨,借酒浇愁。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压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平时习惯于情绪压抑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更多地使用泄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泄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比如在深夜无人时,跑到海边大声叫喊;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比如在工作中不顺心,回家因为日常琐碎冲家人脾气。

    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却一直没有机会得以泄,负面情绪就会不断被埋入潜意识中。长此以往,这些被压抑、积攒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显露出来,例如反复的噩梦、突然的情绪波动和爆、难以解释的悲伤,或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心理学研究现,情绪压抑也会为我们带来其它负面影响:压抑情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快乐

    比起那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人,压抑情绪的人会更少感受到正面情绪,而更多地感受到负面情绪,包括不真实的感觉。

    我们在压抑情绪那一刻,也能够意识到,这样做对自己是不坦诚的。就像是在内心对自己戴上了面具,一边说服自己相信没关系、一切还好,一边回避那个受伤的、不快乐的自己。

    压抑情绪,会让我们越来越孤独长期压抑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减少来自他人的支持,也让我们和周围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当压抑自己的情绪时,你或许以为自己看上去一切都好,但实际上,周围人会感觉到你的“低气压”,感觉你在封闭自己、拒绝他人的靠近和关心。

    积压负面情绪的人,逞强地喊着“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最后真的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而不得不继续独自负重前行。值得留意的是,长期的不快乐、缺乏社会支持,都会增加神经崩溃的风险。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走到崩溃的边缘,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这样一说,很多网友都附和,意思是,自己也有喜欢压抑自己情绪的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维护硬汉形象,不当别人面认怂。如今许多人都相信,成年人应当内心强大、阳光开朗,而将脆弱视为缺点和不足,认为没有脆弱面才是值得赞扬的人设。当我们追求这样的自我形象时,表达负面情绪就会让我们显得软弱、无助而幼稚。

    同时,我们会担心,如果完全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人会如何看待我们。他们会不会为此嘲笑我?会不会根本无法理解我的苦恼,觉得我是小题大做?万一他们觉得我在博同情怎么办?

    在浅层社交关系里,比如泛泛之交的同事同学老乡之间,这一点尤为明显,因为这些关系中的人们很少有机会去建立起足够的信任。面对同事、同学和点赞之交,压抑情绪似乎是更低风险的做法。

    另外,对很多人来说,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工作学习的场所度过的,没有太多空间和时间去和自己相处、去照顾自己的情绪。而在这些注重效率和产出的场所中,表达负面情绪会让我们显得不专业。这也使得我们更倾向于把情绪隐藏、压抑起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错误的观念,比如认为男爱哭是娘炮,女人爱哭是娇气。研究现,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且越是习惯压抑情绪的男性,越可能患上抑郁症。一直以来,情绪化就被认为是女性特质。

    男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许哭、不许示弱。在长大后,男性也倾向于认为,表达负面情绪可能会显得自己不够有男子气概,不符合周围人对于男性“有担当”的期待。另外,相比起女性,男性也更容易担心,自己如果在另一半面前显得情绪化,会在关系中处于权力弱势。

    而另一方面,对女性来说,性别偏见也让表达负面情绪变得困难。心理学家指出,许多女性不愿意在亲密关系中倾诉自己的情绪压力,选择默默压抑,是因为担心另一半认为自己“太敏感”,而这样的评价本身就会让人更加受伤。

    而在职场或学校里,也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偏见,即女性都是脆弱的、情绪化的,缺乏抗压能力。所以,一部分女性也会担心,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