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总是会出现戏剧性的相似,很有说书人潜质的神秘的王老爷子,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再次止住了语气,仿佛一个红遍天下的茶馆说书人,在酝酿着下一个留住听众的暗扣儿。
“没有了?”文扬轻声问道,作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双子座,文扬最讨厌和郁闷的事情,就是被抻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对文扬的煎熬性,几乎相当于一个礼拜吃饭没有肉。
“还有。”老人的语气依旧平稳,每次一深入到故事中,老人就依旧是那个四平八稳的说书人。仿佛隐居市井的那个兵器谱中的王中之王,天机老人。“只不过你暂时,不需要知道了。”老人的这一句话,足够让文扬崩溃,但是,字里行间,却又透出一种别的意味。
望着老人的满是皱纹的,却又带着一丝慈祥的面孔,文扬也无话可说,总不能过去掐着老爷子的脖子去问他吧。何况,按照邵翾电话里说的,这个老人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真的逼急了他,说不定会出现什么情况。毕竟,现在乱七八糟的事,已经够多了,方方面面出现的各种线索头绪,仿佛一个乱的不成样子的毛线团,让文扬无从下手,只是隐隐约约中,仿佛有一丝灵感。
“事情既然结在赵元帅那边,那么,显然赵元帅的山洞,是个关键。”文扬轻轻自言自语,也不管王村长是不是答应,便径自说到:“请问村长老丈,我有一个朋友……”当下,将刘欣的事,原原本本的和王老爷子讲了一遍,王老爷子依然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反应,事不关己仿佛将其高高挂起一般,眯着眼睛,写明了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文扬没有管他的表情,只是轻轻的说着,说着,从田园那边听到的刘欣的天门山之旅,刘欣的性格分析,不厌其烦的在给面前的神秘老人讲述着,一直到昨天,或者说是刚才,在那个充满文艺气氛的墓地边,看到了那个叫飞儿的,长得和刘欣一模一样的女孩的时候,老人眯起来的眼睛,突然猛地就张开了,深深的看了文扬一眼,一双和邵翾一样深邃的眼睛,仿佛要将文扬彻底看穿一般。文扬也被老人出奇的反应吓了一跳,但是,却丝毫不畏惧的和老人对视着,一双不大的眼睛,写满了真诚和坦然。
就这样,这种状态仿续了将近十分钟,仿佛武侠小说中,两个绝世的侠客在互相比拼着内力一般,而事实上,在旁边的金萌看来,两个人的身上,都仿佛有了一种气,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场,互相压抑着,但却几乎势均力敌,有很多次老爷子猛的用力想把文扬压垮,但是多少次文扬又在生死的警戒线上爬了起来。这样又持续了一段,老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又恢复到了刚才那个眯着一条缝的状态,神情也从认真,一点点的变为了安详,身上的气场早已不见,如果不是金萌刚刚亲眼看到,恐怕打死她,也不会相信刚才那个压得文扬起不来身的高人,竟然是眼前这个慈祥的小老头。
轻轻的叹了口气:“没想到啊,罢了,随你们去折腾吧,我也该歇歇了,当年的这些无头案子,也该一件件的解决了。”老人这一串感慨下来,估计整个屋子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仿佛也明白这一点,仿佛对着文扬,又仿佛不看着自己,轻轻呢喃。
“看看你们的本事和造化吧。先去解决你的那个小媳妇吧,他跑进去的那个墓地的深处,跟着他,有一个洞口,想知道就进去看看吧,里面有点危险,别怪老头儿没提醒你们啊。”说完这番话,老爷子终于彻底闭上了眼睛,仿佛深深的进入了梦乡,神游世外去了。
看着老人的表情,文扬也心知不可能再问出些什么,于是轻轻的拉起金萌,朝着老人深鞠一躬,临行时,文扬也轻轻说道::“我一定会回来听您讲完这个故事。”
顾不上休息,有一次开车狂奔到了刚刚离开的那个神奇的墓地,文扬总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非常文艺的地方,无论是山水,还是所谓的怪林奇石,无一不偷着一种传奇的沧桑感。
文扬轻轻的敲着,一寸寸的在看着那款神奇的墓志铭,现在,一切的疑点,暂时只能集中在这个神奇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伟人身上。
文扬穷尽经历在搜索着自己脑中关于陶渊明的种种传奇故事,但是思来想去,也依然就是那么几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终身不事权贵,文采飞扬的巨擘,大多数留下的,都是这样的故事。
还有就是《归去来辞》这类的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闪耀千古额巨著,思来想去,并不知道别的,也许是老爷子当时就是找的人,人家就是证明,结果……
想了将近十分钟,也没有个头绪,文扬一般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将事情交给金萌,让自己的爱人去想,自己,只要乖乖的等结果就好了。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金萌突然抓过文扬的手:“你还记得短歌行的那个故事么。”
这下轮到文扬的一头雾水。也不要知道怎么回事,只是能告诉金萌一个字:“讲。”
也是金萌讲完,如果周围有人,那周围所有人都在拍自己脑袋,以为这个实在太熟了。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氏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恣意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