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千家峒的风情
走了这么久,徐静川终于说了一句:“到了。”只见眼前一座四米多长的石板桥,徐静川带着郑浩走过这桥,又转过几丛茂密的竹林,就看见一个大大的晒坪。郑浩发现昏暗的白炽灯光下,蹲着一个头上围着白布的老头,看清是徐静川带着个小孩后,他立刻收起旱烟杆,不停地问候着徐静川,随即高声向屋里喊了几声。
老头拉着徐静川的手领进堂屋,热情地接过徐静川的包,咧着嘴露出满口黄牙对徐静川笑着。随后在老头热情地招呼下,郑浩坐在墙边的竹榻上,接过老头递来的一盅水,喝完之后从包里拿出毛巾慢慢擦汗。这时,屋后传来了抓鸡的声音,郑浩猜想是这老头家人要杀鸡招呼自己师父了,连忙站起来想去看看,哪知道从门外突然进来三位穿着族瑶盛装的年轻女子和一位同样服饰的中年妇女。就在郑浩感到惊讶的时候,笑容可掬的中年妇女已经将酒坛里的米酒倒入三个姑娘手中的大海碗里,三位姑娘将酒碗端在胸前排成一行,对着徐静川大声唱起了山歌,一时间让没见识过瑶家风俗的郑浩唬得站在原地看呆了。
可怜的郑浩根本就不知道三个瑶族女孩原生态的歌声里唱的是什么,只是觉得三人配合起来歌声颇具韵味。随着歌声响起两分钟不到,大门外已经围着男男女女二十多个人。一片善意的笑声中,徐?川从中间那个女孩手中接过一碗酒。喝了一口,这种瑶家自酝的米酒度数不高,而且这种甜甜的低度酒口感非常不错,徐静川端起碗将剩下的一饮而尽,结果换来门里门外一阵喝彩声。女孩客气地接过徐静川手中的空碗,第二个女孩又将盛着满满半斤多酒的大碗送到徐静川面前。徐静川在二十几双眼睛的注视下,接过来缓缓喝下,三碗酒下肚之后一张老脸也开始发烫。门外的人都涌进堂屋,女人们到后面帮忙去了,七、八中青年男子和老头围着徐静川坐下热情地攀谈起来。
一个矮壮的年轻小伙子这时转过头笑着对郑浩说道:“哥子,来,你也喝碗酒。”
“你别瞎说,这是徐先生的徒弟,还是个小孩子。”边上一个长相精明的中年男子急忙插话,大家一听轰然大笑,待大家笑完,他对郑浩问道:“小哥子,我听人说,徐先生收你作徒弟己经有两年多了,徐先生是我们瑶家的恩人,我们瑶家一般情况下不怎么相信外人,不过,你是徐先生的徒弟,就是咱们的兄弟!我姓何,老弟怎么称呼?”
郑浩擦去头上的汗水礼貌地回答:“我叫郑浩,各位叔伯兄弟,这么晚打搅大家我很过意不去,几位老人家那么大年纪该早点儿休息才是,我师父说要在这盘桓一段时间,打扰大家之处,请多包涵。”
“这你就不知道了!兄弟从来没有进过咱们瑶寨吧?”看到郑浩稚嫩诚实的面孔,中年汉子大有好感,于是详细地介绍道:“这就不怪你了,咱们瑶家人从来都是热情好客的,平常有人走进山寨都会很客气地款待,何况你还是徐先生的徒弟,”中年汉子拍了拍胸口,“那就是一家人。”
徐静川也不理会,只是慢慢喝着米酒,任郑浩自已去忙活应酬,郑浩此时年纪虽小,但人情世故贼精,一听这中年人的言谈,就有了领悟,看来这中年人很可能是村子的村长支书类的人物,经常在外面行走,否则怎么会如此熟练地使用外面通行的客套话?于是郑浩客气地说道:“那我就借我师父的光了,大叔的汉话说得很地道,一定是见多识广的人。”
中年人看到郑浩的神色立刻明白过来:“哈哈,小哥子有见识,不愧是徐先生的徒弟,我今年都快五十了,我在我们这千家峒,我当了二十几年的村长经常出去开会,做了十几年的代表。哈哈,这些年政府非常重视我们瑶族,每年各村都会挑选一批人到兰宁、桂林等大城市交流、学习和表演歌舞,我们千家峒瑶族的铜鼓和竹笙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嘿嘿,不过在峒里官最大的不是我,族长是我这位姑丈,全村谁也不敢得罪他老人家,当然,我姑婆除外。”
众人一听哈哈大笑,纷纷向郑浩介绍千家峒里的事情,郑浩好奇地看着坐在徐静川身边的黄牙老头,很难想象这个高鼻深目的老人会怕老婆,但是得知已经这老头八十一岁高龄,平时还能挑上一百斤柴火走十几里山路时,郑浩不禁赞叹不己。大家有说有笑交流了半个小时左右,女人们出来摆上低矮长桌,一碗碗郑浩从未见过的菜肴瞬间摆满桌子,连平素见多识广的徐静川也啧啧称奇惊叹不已。
在徐静川的授意下,郑浩端起碗向族长敬酒:“老人家……”
“浩子你得改口,不要总是什么‘老人家、老人家’的,你年纪虽小,但按辈分该叫盘山他师伯!”徐静川正朝面前的一大碗黄焖山鸡肉下着筷子,,毫不客气地对纠正郑浩的称呼,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徐静川对这老头十分看重和尊敬,老头看到郑浩颇为惊讶的样子,责怪地瞪了他一眼:“不愿意?哦――我知道了,是怪我这做长辈的没给见面礼!”
“不不!怎么可能,师侄是太过高兴!师伯,晚辈敬您老人家一杯!”郑浩连忙站起恭恭敬敬地给这老头敬酒,八十一岁的族长痛快地接过郑浩手中的酒碗,喝下一大口之后再递给郑浩让他喝完,郑浩端着酒碗一干而尽,众人立刻发出一阵欢呼声,从这时开始,郑浩才算真正被瑶民接纳了。接下来就是另一种喝法了,郑浩年纪虽小,但身形也算一个半大小子了,作为徐静川的徒弟,辈份也高,按瑶家的规矩得向每一个人都敬一小碗酒,七、八碗下来老头看到郑浩已经不胜酒力,便制止众人向早已面红耳赤的郑浩回敬,提起筷子每一样菜式都给郑浩夹上一块。坐在郑浩下首的村长热情地向郑浩介绍每一样菜式的名字,火?鸡、糯米腌肉、烟熏野猪肝、腌蕨菜、腊黄?、酱木耳……让饥肠辘辘的郑浩吃得大呼过瘾不亦乐乎,徐静川和那老头看到郑浩如此吃相不禁笑逐颜开――自己家的酒菜能得到客人的喜欢,是瑶族人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
酒席到半,从里屋女人们专用的桌子旁走来两位花枝招展的女孩,一左一右大大方方坐在郑浩和徐静川身边。郑诰认出是进门唱歌敬酒的其中两人,看到两位姑娘靠着自己坐下感到十分拘束,但两个姑娘以及在座所有人都表现得十分自然。瑶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瑶民们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与汉族人生活聚居的平?地方不同的是,瑶族的多数村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瑶民族创造了自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