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激扬江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九节千家峒的风情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此刻郑浩眼前看到的这面铜鼓据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千家峒的祖辈们在战争年代用的战鼓,如今时过境迁,也只能在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或老人过世时敲打。铜鼓被看成是瑶民族的象征和家族人气兴旺的寄托,一年中使用铜鼓的次数不多,每次抬出铜鼓来都是大事,大家都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这种时节,不仅是一种村与村之间的不多的交往和娱乐,更是瑶族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佳期,不少年轻人都是在跳铜鼓舞后的晚上结成称心如意的伴侣。     郑浩心下猜想,在这接近原始的自然村落寂寞单调的山寨生活中,估计瑶族的男女青年心中都在盼望金秋时节的铜鼓舞,特别盼望拥有跳铜鼓舞后的美好夜晚。不过,此刻的郑浩在大家眼中完全还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在眼前这些欢乐景象中,最吸引郑浩的,还是矮桌上那一碗碗肉质鲜美的瑶山鸡和瑶山黑猪肉,因为经过这么久的时间,跋涉了这么长的山路,这时的郑浩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唤了。他完全没理会别人的眼光,自顾自大口吃菜。     直径约一米的铜鼓就摆在族长家门前台阶下的晒坪中央,郑浩和那老头和徐静川以及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台阶上欣赏,那村长的一改先前的精明圆滑,穿着一身崭新的瑶族传统服装,威风凛凛地擂响铜鼓,两百多名瑶族男女呈两个圆圈围着高高架起的铜鼓吹响竹笙载歌载舞,让郑浩眼界大开深受感染,一时间竟然忘掉了饥饿。     徐静川一边和那老头聊着天,一边给郑浩解说着瑶家风俗,偶尔那老头插一、二句话,帮徐静川补充一下解说的不透彻,不清楚的地方,在这两个老头细心的解说下,郑浩对整个瑶族的历史与民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有一点郑浩还是很不习惯:尽管女人们穿着黑蓝相间绣着红、黄蚕丝镶边的百褶裙跳起舞来十分飘逸柔美,但是上身那件由前后两块布组合的简单衣服,根本就无法遮掩里面的春光,透过身子两则宽大的缝隙一眼看去,胸前的“内容”一览无余――因为瑶族的女人们从来就没有穿内衣的爱好和习惯。敲完铜鼓跳完舞,原本数百人的晒坪很快空无一人,回到屋内坐在酒席前的郑浩非常惊讶,满堂都是长者让他感到有点不适应。     郑浩向身边的村长问道:“大哥,乡亲们怎么都不留下吃饭?”     “哈哈,小哥子,这你就不懂了,年轻人个个猴急都上山去了,其他人大多都到自己的亲家、老僮(瑶族对结义兄弟的称呼)家里喝酒,我们在座的十个人都是没什么地方去的老家伙,不在一起喝酒还能上哪去?哈哈,来,喝一口!”村长端起酒碗热情地和郑浩碰了一下。放下酒碗,村长向郑浩讲述了一件趣事:“去年秋天过铜鼓节,天一黑小伙姑娘们都上山去了,从革委会下来的一个政府当时在咱们村有事,,晚上看到不少小伙子用电筒往竹林里胡乱照两下,就有姑娘跑出来亲亲热热成双成对拉手离去,他老哥子马上找来支电筒,爬上山腰对着竹林到处乱照,结果几块石头飞过来砸得他满头是血,他跑到我家时脑袋肿起两个鸡蛋大的包,第二天一早就灰溜溜跑回去了,哈哈!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哪里知道,每一对相好的都有自己约定的暗号,电筒怎么用里面可是大有讲究的!”郑浩听完哑然失笑,不禁叹为观止,觉得瑶族兄弟姐妹还真是可敬可爱。同时,郑浩的机灵聪慧也深受在座长者的喜爱。晚宴进行到一半,郑浩给长辈和村长们逐一敬酒之后说道:“师伯、各位叔伯,感谢乡亲们的盛情款待,我会将今天的所见所闻留在心里的,即算以后我走到天涯海角,但瑶族父老的深情厚谊必将铭记一生,在此我敬各位叔伯一杯,祝愿长辈们健康长寿!”众人沉默下来,好一会儿,那位老师伯喝了一口酒放下碗:“今后你不管到了哪儿,都是我瑶家兄弟的老僮,有什么事,传个讯,不管山高水长,我千家峒必会前来相帮。”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