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激扬江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四节回家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四节回家     这天,又是到了赶闹子的时候,郑浩虽然还是像往日一样做着徐静川布置的作业,但脸上明显比     平常笑的高兴些。没想到快到中午的时候,却只看到郑栋辉一个人来了,郑浩一楞,要不是郑栋辉挂     满一脸的笑容,他还以为彭向红出了什么意外。郑栋辉看见郑浩,兴奋异常,一把将儿子举了起来,     他好久没有这么干过了,因为郑浩长得比别的小孩快多了,郑栋辉不费一把子气力,都举不起来了。     “儿子,你要做哥哥啦!你高不高兴!”郑浩听到这句话,喜出望外:“爸,你没骗我吧?”这时,     正好逢上从小学回来的徐静川走了进来,郑浩一把抓住他的手,“师父,我妈妈怀孕了,我要做哥哥     了!”听到这话,徐静川也很高兴,扭头看向郑栋辉,“好事啊,恭喜你了。今天在这里吃饭吧。”     郑栋辉连忙摇手推辞:“这怎么好意思,浩子一直麻烦你,我就不打扰了。”徐静川淡淡一笑:“吃     了饭,浩子和你回去一趟,看看他妈,顺便带点东西回去。”郑栋辉一听这话,更不好意思了,连忙     告辞,就想离开。徐静川手一摆,“就这么定了。”     吃饭的时候,郑浩完全没有照徐静川平日里要求的“食不言、寝不语”办,而是吃一下饭问郑栋     辉一句“妈妈怀孕多久了”“妈妈吃得下东西吗?”“妈妈反应大吗?”“不知道是弟弟还是妹妹?     ”完全不像平日里沉稳的郑浩。徐静川今天也只是随他,这么活泼天真的郑浩,可是极少见啊,平日     里都是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徐静川眼睛里满是溺爱,这个入室弟子偶尔放纵一下,也挺好的!吃完饭     ,郑浩给徐静川和郑栋辉一人泡了一杯茶。徐静川这茶也不是普通的茶,而是千家峒的瑶族石牌头人     送来的,徐家清雍正时期就在永江扎下根基,一开始也只是耕读传家,科举入仕,但清道光年间,有     个在广州为官的徐家子弟见识了“十三行”的风光,致仕回家后,安排族中旁支子弟开始经商。把永     江的香米、香姜、香芋、花生以及药材等特产运销四方,而丝绸、陶瓷、食盐等大宗商品运销永江。     徐家经商更多是因为他的儒商情结,同治初年,徐家一位叫徐平意的子弟经商有方,生意兴隆。童叟     无欺“富而好行其德”,其人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行善积德,取财有道,诚信待人,和气生财,家资     日厚。发财立品,徐平意平时为人宽宏大量,当有人遇到难事有求于他时,他从不趁人之危,趁火打     劫,而是以同情之心帮助那逢难之人渡过难关。在旧社会,穷苦农民不但日子过的艰难,而且还要承     受各种灾难的考验,一旦遇上轻者则逃荒要饭,重者便倾家荡产,如家中一场大火,房子财产一时化     为灰烬,为了重建不是借债就是变卖土地,如家人突然死去,为了殡葬也要典当和变卖土地,凡遇到     突如其来的灾难需要变卖土地的农民找来,徐平意都是高于市场价收买,立契后付给银两,土地还可     以由卖主继续租种,每年只交少量地租就可以了,这样既解决了穷苦农民的燃眉之急,又可以继续种     地,这是最好的承受缓解办法。因此,急等用钱需要卖土地的人,都愿主动的找上门把地卖给徐平意     ,,这也是徐家土地越来越多的原因。对于落难上门求助的灾民及上门乞讨的流浪者,徐平意极为同     情,凡求上门来的灾民都是随来随开付,但凡遇到大灾之年,徐家都要开粥棚赈灾。每到岁未年初,     青黄不接之时,徐家都设有粥棚,并不仅仅开设在徐家所在的桃川,永江诸镇也设了粥坊,救济面达     永江全县,这是一般财主所做不到的,徐家赈灾所惠之人数不胜清,祖辈皆感恩戴德,徐家最后几十     年,人丁稀少,直系嫡传瘳瘳无几,所以解放之后,各种政治运动来袭,徐家虽是家财散尽,但大家     却也默视忽略徐家的政治成份,没有人去揭发、批斗徐家。就这样徐家的人身安全却得到了保障。     徐家在永江经商时一视同仁,与永江的少数民族瑶族的瑶老、石牌头人关系极佳,与瑶民商贸时     ,也从不欺诈,深得瑶民信赖,直到解放后,徐家衰败,但淳朴的瑶民还是不断将山里的特产送至徐     家。     所以,虽然现在普通人家都有食物紧缺的感慨,而徐静川却有着大量的高营养的吃食来满足郑浩练武     时的身体的大量营养需求,用各种各样的吃食将郑浩喂得像头小牛犊子。     喝完茶,休息了一会,徐静川翻出不少东西,例如永江出名的香米、香芋,瑶族山民送来的各种山     珍野味,装了满满一背篓,要郑栋辉背回去,郑栋辉连连推辞,徐静川微笑着:“你不背,让浩子背     ,我这做师父的讲的话,他一定会听的。别看浩子年纪小,这点东西他还是背的起的。”没办法,郑     栋辉只好背上背篓,带着郑浩,向徐静川告别,踏上了回农场的路,再耽搁,天晚了,就不大好了。     现在这几十里路对郑浩而言,根本不算什么,郑栋辉背着东西走不快,郑浩带着小黑时不时要在前     面等一下,等了几回,郑浩不耐烦了,“爸,我不等你了,我带着小黑先回去了!”自从郑浩拜徐静     川为师之后,他身边的“?、哈二将”大黑、小黑就拆伙了。大黑留在了茅草地工区,小黑跟着来到     了徐静川家里,虽然郑浩现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调教它了,但也还是形影不离。     一人一狗飞奔在山间的小路上,很快就到了吊索桥,摇摇晃晃地吊桥根本没有让郑浩慢下来,但他     看见离吊索桥不远处桃水河上,有个渔民架着一架竹筏子,上面站着**只鱼鹰(鸬鹚?),正在捕     鱼。用鱼鹰捕鱼是桃水河畔渔民的老传统。因为鱼鹰脖子下面有一个囊,可以装下好几条鱼,它有个     特性就是捕到鱼后不会马上吃掉,而是把鱼暂时存放在囊中,人们就是利用鱼鹰这个特性用绳子把鱼     鹰这个储物囊的下部扎起来,等到鱼鹰想把鱼吃到肚子里时,整个吞咽的动作无法完成,渔获就全部     归渔民了。不过把不能把所有的鱼鹰脖子都扎起来,因为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