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里河山别样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初期青岛租借地与复辟活动[转]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帷幕。

    策动这场帝制运动的所谓“有力者”不是别人,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自从镇压了二次革命,清除了资产阶级革命势力后的袁世凯利令智昏,妄图改变国体,当中华帝国皇帝。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袁世凯大力倡导尊孔读经,复古倒退。袁世凯命人制礼作乐,恢复旧礼制。还亲赴天坛、孔庙祭天祀孔,仪式形同帝王,为帝制运动鸣锣开道。

    除广造帝制舆论外,袁世凯还特别重视对前清遗老的招纳。青岛为遗老聚居集中之地,自然首当其冲。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即多次派专使赴青岛游说遗老们出岛赴京,“共筹国是”。而前清太傅徐世昌、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前清云贵总督李经羲、前清两江总督周馥等均系袁世凯的同僚、好友,更是招纳重点。1914年袁世凯制订新约法,将国务院改为政事堂,总理改为国务卿,以此作为恢复帝制先声。袁世凯派徐世昌的前秘书吴笈荪专程到青岛敦请徐到北京就任国务卿。赵尔巽出任了清史馆馆长,李经羲则担任了政治会议的议长,周馥虽未出岛,却让其儿子周学熙(前清官员)出岛就任了财政总长。袁世凯为更多地网罗前清遗老,特设了参政院,任命了70名参政,其中有著名遗老瞿鸿礼、吕海寰、于式枚、周学熙、赵尔巽、李经羲、锡良、劳乃宣等数十人。不久,袁世凯又全面恢复封建官制,将官员分为卿(上、中、下)、大夫(上、中、下)、士(上、中、下)三级九等。在袁世凯发布的授卿令中,上卿仅徐世昌一人,中卿加上卿衔者三人:赵尔巽、李经羲、梁敦彦(均为前清尚书、总督)。中卿和少卿中,遗老和君主立宪派亦占多数。更令前清遗老鼓舞的是:“相国”徐世昌上任伊始,“即通令规定:凡文武官吏在清朝所任大小官职,一律列入履历,与在民国的经历同样视为资历”。袁世凯、徐世昌的上述行为,使得前清孤臣孽子们兴高采烈。帝制运动似乎已经是万事俱备,只差拥戴一个皇帝上台而已。

    对于袁世凯的上述复古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许多人士以为是袁世凯不忘故主,志在“归大政于清室”。一般遗老和局外人认定袁世凯本意就是要复辟清王朝,遂拼命鼓吹恢复帝制还政清室的论说。首揭复辟大旗,鼓吹“还政清室”者,就是在青岛当“寓公”的复辟骨干、前清遗老劳乃宣,刘延琛、周馥等起而呼应,青岛遂再次成为复辟清王朝的活动中心。劳乃宣于1914年7月撰写了《共和续解》,连同以前之《共和正解》合刊成书,名为《共和正续解》,其主旨是否定共和制,主张恢复封建帝制,还政于清室。劳乃宣对袁世凯寄予厚望,在书中吹捧袁世凯“有伊尹之志”,希望袁世凯仿效辅佐商汤的伊尹来辅佐宣统,兴复清王室。劳乃宣建议袁世凯制定宪法,10年后还政于“宣统皇帝”。该书刊印后劳乃宣分送“当道知交”和遗老,并托赵尔巽将《共和正续解》“代呈项城”。袁世凯收下书与信后,未作表示。劳乃宣又致书徐世昌,请徐说服袁世凯。徐世昌受托向袁世凯转达劳乃宣的建议后,老奸巨滑的袁世凯对“还政”一事仍不加可否,但要徐世昌约请劳乃宣到北京出任“参政”以表示优容前清耆旧之意。此事传开后,遗老们更对袁世凯欲“还政清室”之说坚信不移。

    正当帝制运动进入**之际,政治形势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恢复帝制”固然是袁世凯的根本心愿,但“还政清室”却非其本意,他需要的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迎宣统复辟。遗老们“还政清室”的复辟活动的升温,不但有损袁世凯的称帝野心,也使中国政局产生混乱,不利于其统治,并危及政权的稳固。因此,袁世凯认为需要弹压一下这股复辟清王朝的风气。同年11月,夏寿康呈文,要求“严行查禁复辟论说”。袁世凯将呈文批交“内务部查办”。当袁世凯下令查禁复辟谬说时,劳乃宣正在济南活动,闻讯立即东下,再次进入已被日本占领的青岛避风。其他或避战火或游说复辟的遗老们也纷纷回到青岛,继续策划其复辟清王朝的活动。所谓“甲寅复辟”就此收场。

    甲寅复辟流产后,复辟势力对依靠袁世凯恢复清室已不抱希望,再次将复辟希望寄托在张勋身上。1915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改制称帝,当上“洪宪皇帝”,从而证明了他在甲寅年策动帝制运动的本意。在举国人民反对下,袁世凯众叛亲离,急怒交加,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即告毙命,中国再度陷入动乱。复辟势力遂利用这一混乱乘机沉渣再起,策划新的复辟计划。在刘廷琛、康有为、张勋等人的策划和日本势力支持下,于1917年再次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即张勋复辟(因事发于中历丁巳年,故又称“丁巳复辟”)。这次复辟活动,大本营由青岛移往张勋盘踞的徐州,但其核心集团仍以青岛的遗老为主,其中尤以刘廷琛作用最大。张勋将前清逊帝宣统(溥仪)抬出后,宣布清王朝复辟,大封“功臣”,青岛籍之遗老多受重赏,授以高官。但由于复辟不得人心,张勋复辟仅仅7天即告失败,祸首张勋逃入荷兰使馆躲藏,康有为、刘廷琛等复辟骨干被通缉,再次逃入青岛避难。从此以后,这些遗老们虽然仍念念不忘恢复清室,幻想宣统皇帝重新上台,但已力不从心,活动能力大减,遗老们或亡或散,青岛作为复辟大本营的作用逐渐消失。到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复辟势力终于完全结束了其活动。

    (本文转引自:山东省情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