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重大进步。但是,失去权力的前清王公亲贵、封建官吏等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潜匿于外国在华租界,勾结外国势力、封建军阀和其他反动势力,密谋策划,企图推翻民国政权,复辟清王朝。在民国初建的几年间,策划发动了多起复辟事件。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这些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复辟逆流如同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一样遭到彻底失败。但应当看到,这些复辟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综观民国初年的复辟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均与外国在华租界有直接关系。由于外国租界在中国所处的“国中之国”的特殊地位,使得大批前清官员、亲贵在清朝灭亡后潜逃外国租界,寻求帝国主义势力的庇护。惊魂初定后,这些封建遗老便以租界为根据地,策划复辟清王朝的阴谋计划。由于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复辟势力日渐扩大,遂演出了多次复辟丑剧。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青岛始终是封建复辟势力的大本营,民国初年的几次重要复辟活动,均是在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租界内策划的。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国初年的中国政治风云之变幻,亦与青岛有密切关系,而上述活动同时也与德国对华政策有着重大关系。
一、前清封建遗老与外国租界
武昌起义刚刚爆发,一些有“预见”的清朝官吏、王公贵族即已开始作亡命准备,向外国在华租界转移财产、家小,以备清朝灭亡后的藏身之地。而部分官员如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等则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即逃入德国统治下的青岛租界,寻求德国保护。面对汹涌的革命洪流,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吏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组织“宗社党”对抗革命。“宗社党”成员包括清王室成员、满族亲贵和汉族官吏等,首领有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和大臣锡良、良弼等。“宗社党”坚决主张镇压革命,反对清帝逊位。
清王朝灭亡后,清朝官员如鸟兽散。一部分官员投机革命,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官员。一部分不愿做“贰臣”,携带家人财产潜赴租界隐匿。如庆亲王奕助逃入天津英租界;肃亲王善耆逃入日本占据的前俄国大连租界;郑孝胥等潜遁上海公共租界;恭亲王溥伟及大臣徐世昌、周馥、赵尔巽等避入德国占据的青岛租界。另外,在香港及汉口等租借地内亦聚有不少清朝官吏。在上述各租借地内,唯有青岛聚集的前清官员最多,官阶亦最高,是前清遗老最为集中的地区。
青岛之所以成为前清封建遗老的聚集地,与德国对华政策尤其是德国青岛殖民当局的政策、措施有直接关系。辛亥革命后,同为君主制的德国对清王朝的灭亡甚为同情,遂力加保护这些清朝官吏。同时,正为缺乏建设资金而头疼的青岛殖民当局极为重视前清朝的赃官大吏们口袋中的巨款,认为是吸纳中国资金以弥补其经费严重不足局面的最佳渠道,遂修改歧视华人的政策,吸引和保护这些前清官员到青岛购地居住。这些保护措施对于这些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前清官员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加之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遂被遗老们选为最安全、最理想的栖息地,纷纷迁居青岛,购地筑室,作长乐居,过起了寓公生活。而当其生命财产无虞和惊魂初定后,出于对革命与共和的仇恨和对前清王朝的眷恋,这些封建遗老们便聚集、联络起来,共商复辟清王朝的“大计”,掀起了复辟倒退的逆流。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1913年赴青岛调查遗老和“宗社党”的复辟活动情况后,向日本军部报告说:“在青岛居住的‘宗社党’主要人物有恭亲王、吴郁生(前军机大臣)、张人骏(两江总督)、吕海寰(兵部尚书)、于式枚(邮传部侍郎)、刘廷琛(北京大学堂监督)、周馥(两江总督)、余则达、赵尔巽(东三省总督)、李经羲(云贵总督)、胡建枢、李经迈、朱镇琪、徐世光、肖应椿、李家驹、周学熙、李德顺、洪述祖、徐世昌。以上除徐世昌、洪述祖、李德顺外,均与恭亲王密切往来。目前在青岛大兴建筑,前清大官、宗室为购买土地作永久居住的打算。”
其实,在青岛的前清遗老远不止宗方小太郎所说的20人。另据资料,尚有前清直隶总督陈燮龙、前弼德院副院长邹嘉束、前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以及大臣载沣、那桐、劳乃宣、陈毅、岑春煊、王宝田、胡思敬、温肃、商衍鎏等人。辛亥革命后在陕甘地区长期指挥武装暴乱反抗民国的前清陕甘总督升允在失败后亦潜逃青岛,加上后来潜匿青岛的康有为、张勋等,总计督抚以上的宗社党人和遗老大员不下数十人,加上道、府、州、县等中下级官吏,其数量更为庞大。可以说,青岛是辛亥革命后封建遗老最集中的地区。
除上述遗老外,青岛也是一些民国的失势官僚、军阀的避难所,如二次革命前的湖南都督谭延?被袁世凯免职后即避居青岛。受袁世凯之命策划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而被通缉的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亦潜入青岛避匿。后来为袁世凯称帝而奔走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以及虽做了民国的长江巡阅使但仍不剪辫的“辫帅”张勋等亦在青岛购房居住过。但就数量而言,前清遗老在青岛占有绝对优势。后来,这批遗老中的部分人“下山”、“出岛”,当了民国的官僚,成了所谓的“贰臣”。而留在青岛的遗老则大部分参与了复辟清王朝的活动。
二、癸丑复辟
“宗社党”及其他势力的复辟活动,从1912年清室退位后不久即开始了。复辟势力主要在西北地区,有前清陕甘总督升允指挥的“勤王军”发动的武装叛乱势力;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亦有复辟势力活动;另外,则是隐匿于青岛、天津、大连、上海等外国租界内的前清遗老,以及如张勋等手握大权,名为民国将领实则蓄谋恢复清朝的军阀。复辟活动的据点是青岛、上海,而青岛更是其复辟大本营。各地的复辟势力均奉恭亲王溥伟为领袖,经常来青岛汇报策划,请示机宜。可以说,民国初年,青岛实际上成为封建复辟活动的大本营。
溥伟是当年协助慈禧政变上台的恭亲王奕诉之孙。奕诉去世后,由溥伟承袭恭亲王爵位,成为清王室中最年轻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被奉为“宗社党”首领之一。1912年溥伟逃入青岛后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