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才能过到一块去。
吃完喜宴,陈静好拿着孙秀父亲给的红袋回礼,一家人回村。
春节的热闹就在一家家的串门,一天天的清闲中度过,转眼便到十五。
天色刚黑下来,大家吃完晚饭,把家里用萝卜或者玉米面做的花灯点上,便迫不及待的来到村委会大院。
由于去年村里粮食收量又创大丰收,再加上村里的奶牛,村委会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不少,特意拿出一部分钱,一早就让陈明会计去买一些烟花回来。
陈子文知道后,也掏出一部分钱给陈明会计,让陈明会计帮忙一起搞回来,聚在一起,放个烟花,村子热闹不说,也图个吉利。
今晚村委会门口放烟花是村委会一早便广播出去的,不仅有自己村民,隔壁村也有早早来看热闹的。
村支书抽着老汉烟和陈老头站在一侧。
陈明会计和几个年轻人,把买好的烟花先抱出一部分放到院子里面。
每个人拿一竿子,竿子上面帮着花炮。
花炮类似鞭炮,但它比鞭炮要长,里面不仅夹杂很多普通鞭炮,还夹在着窜天鼠、梨花雨等各种烟花。
陈明会计对站在路两边的人大喊:“都往后站站,把中间的路空出来,一会让放烟花的人在路上跑。
一个年轻人拉着竿子站到路中间,上面绑着花鞭炮,花鞭炮直接拖到地上,另外一个人在尾端把花鞭炮点燃,拿着竿子的年轻人就开始拖着鞭炮沿着大路狂奔。
大街上瞬间被各种颜色的花炮点燃,村民的高呼声,小孩子的嬉闹声,特别的热闹。
陈老头望着远处的梨花:“现在的日子可真好。”
村支书:“对,以前觉得能吃饱就可以,现在都可以顿顿吃馒头,还能吃肉,回头帮我挑几只你家后山上养的大公鸡。”
“你家不是养几只母鸡吗,要大公鸡干啥?”
“儿媳妇又有了,杀了给她增加营养。”
“行,到时候一定给你挑几只又大又胖的。”
过完十五,便算过完年,每家每户又恢复到平常的生活。
因为陈子文今年要跟着陈静好一起参加中考,陈子文现在便开始安排家里的事情。
“爸,咱城里的房子下个月到期后就别再往外租,我和静好去学,咱就自己住。”
“行,我明天进城就和他们说一声,让他们心里有准备,再找别的地方。我还是觉得你和你奶,静好住在城里不放心,要不我租个地方,跟着你们一起过去吧。”
陈子文摇头:“不行,家里这么一大摊子,需要你照顾,离不开。爷爷那边平时没事,若是真有事,爷爷年纪大了,还得需要爸爸出力,我上学以后,就不能像以前一样来去自由,很多事情都得麻烦爸爸你。”
文老寡妇劝慰陈明武:“放心,子文和静好我会照顾好的,若是真有什么事情,到时候给你打电话。”
陈明武无奈:“行。”
陈子文:“咱家若是有什么事情忙不过来,爸,你直接找人就行。”
陈明武:“放心,家里有我,我会把家里照顾好的。”
城里房子租户搬出去以后,陈子文带着米尺来来回回去城里房子好几次,把房子改造图纸确定下来之后,便去找村支书,让村支书亲家帮忙。
又找车拉石子、拉沙到城里,为了不影响周边,这些活都是晚上干的。
三个月后,陈子文城里的房子被改造一新,院子被缩小一半,前面直接改成一套二层楼的门面房。
门头房改完,陈子文便根据门头房的面积,计算出所需要的桌凳,还在入口的东边,设计一圆弧形的收银台。
把院子所剩不多的配房也简单的设计一下,西面最靠堂屋那间给文老寡妇用来炒辣酱,另一间用来放杂物。东边靠近门头房的一间用来做煮面的厨房,另一间就给雇佣的员工当睡房。
没有家具生意的时候,几个木匠就抽空帮陈子文做桌凳。零零散散用了一个月,把陈子文的桌凳全部做出来。
陈明武找车,准备把桌凳送进城。
这一次文老寡妇跟着一起进城,她还是第一看到改装后的模样,忍不住开口:“真好,真好。”
陈子文微笑:“回头呢,奶只管炒辣酱,别的事情什么也不用管,咱找一个人煮面,一个人帮咱记账。”
文老寡妇:“记账还是得需要咱自己人,要不……我记账吧,炒辣酱晚上再炒。”
陈子文摇头:“不行,咱家辣酱生意又不是少,晚上炒辣酱,对奶身体不好,咱就找一个信的过的,识字的小姑娘记账就可以。”
“行,奶都听你的,这些细节,咱回头再说。”
城里的东西收拾好,剩下的便是把文老寡妇炒辣酱的东西慢慢的往城里搬,想到炒辣酱需要用大锅,家里的大锅到秋天还得炒栗子,到冬天还得蒸馒头,陈子文让陈明武又去做俩大锅。
陈明武除了订做大锅,还直接又订做水暖,到时候把城里陈子文他们住的房间,还有吃饭的地方都装上,自家人暖和不说,还能多招人进来吃饭。
还剩下一月就到中考的日子,陈子文倒也静下来,把陈静好的书从初一到初三挨着认认真真复习一遍,每次有中考模拟试卷,学校都会给陈静好多发一套,让她带回家给陈子文。
对于这件事,最高兴的莫过于校长,今年肯定是他扬眉吐气的一年,今年的中考状元肯定是陈子文莫属,来自他们陈家屯的学校。
到中考的日子,陈子文和陈静好起床便吃到,文老寡妇特意做好的考试餐。
一人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凑起来是一百的寓意。
相对于陈子文和陈静好的轻松,文老寡妇更紧张:“你们俩一定吃的饱饱的,要是考完一门觉得饿,就赶紧回家拿东西垫补一下,咱家近,来回这么点距离,不耽误时间。”
陈子文笑:“奶,没事。多大点事情,瞧把你紧张的,静好上初中以后,一直都是年级前五,她只要正常发挥,肯定能进城里高中,我你还不知道,这初中内容完全没问题。”
随着人们对知识的看重,今天校门口还真聚集不少送孩子中考的家长。
“文婶子你抖什么?”一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