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扯皮后,仅仅确定了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使,总领抗倭事宜,至于前线大将是谁,仍然还没有定论。
其时万历一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酋都在几年前相继逝世,所以对倭作战有经验的大将已不多。原本有人提议李成梁,可是这位“辽东王”被罢官还没两年,要是此时复出不是打皇帝的脸吗;至于熊廷弼、孙承宪等人还是毛头小子,离他们独当一面还为时还早;袁崇焕就更不用说了,才出生不久,还没谁知道他的军事才能呢。
宋应昌是嘉靖年间的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和尚书石星比起来,宋应昌并不起眼,他每天不是在各处军营跑来跑去,就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地图兵书,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这样的一个人,要想引起别人注意也困难,然而万历却接连两次拒绝了兵部尚书石星的请战,将入朝作战的任务交给了侍郎宋应昌。万历皇帝是个明白人,在打仗一事上,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两码事,此后事情的发展也证明了这是一个极为英明的选择。
宋应昌为人沉默寡言,却深通韬略,熟知兵法,他虽然从未主动请战,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且做事毫不拖拉,临危受命之后,他片刻不停,立即开始制定进攻计划,同时他还向皇帝举荐了前线大将。
过了一个月,朝廷上下终于确定了援朝之战的前线大将——时任陕西总兵的李如松,这也是宋应昌力荐之人,对此各位大臣均无异议。虽说李如松是李成梁之子,但是三年多前的宁夏战役正是他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威风,朱翊钧亦相信此次援朝战争,李如松不会让自己失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