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款游戏往往都要经过封测,内测等多次测试,才会开放面向所有玩家的公共测试,当然,其中的内测也分为很多种,无论是删档测试还是不删档测试,其实都属于内测的范围。
一款游戏测试的次数不是越多越好,那样只能说明游戏开发商做出来的游戏问题很大,需要修复的地方很多,往往这类游戏就算做出来了,凉得也很快,因为等你测完这类型游戏的热度基本都过去了,很难形成一条完整的游戏寿命生态链。
当然,一直测和测很多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直在测试当中的游戏未必是游戏质量不行,很可能只是因为某些政策上的因素没有办法正式运行,但又不想被竞争对手领先,才采取的这种擦边球的方式进行。
然而,测试本身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测试本身就是为了寻找bug和调整用户体验的过程,合理的测试能显著提高正式发布之后的用户体验。
然而,万圣节临近的时候,星梦科技却宣布,将会联合全球各地10万家网咖和VR体验馆合作,向所有人开放幻梦头盔的体验。
这次体验只开放游戏内的竞技场模式,玩家的等级统一为99级,只能选择公开的职业和转职,相应信息将会在官网公布,玩家可以提前进行了解。
体验费用为10美元一次,一次2小时,当然这个定价和网咖的具体地址也有关系,比如在华国,这个价格就是30华元。
刨去玩家登陆之后调整角色、选择用户界面的过程,大概也还有一百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游戏。
之所以要限制玩家的游戏时长,除了200万顶头盔大概率不够分之外,还是因为头盔本身使用时玩家会进入睡眠状态,白天睡得太多难免会影响玩家的生物钟。
江海市最豪华的网咖里,店长感觉有些紧张,原因无他,今天是幻梦头盔线下全民体验活动的第一天,老板亲自来了,作为NF连锁网咖的总部,他们申请到了50台幻梦头盔的体验名额,也是整个江海市最多的。
30华元的定价在整个网咖中算是最低的档次,考虑到这30华元的费用中,还有30%是给星梦科技的维护费用,剩下20华元左右还不够他们的运营成本的,要知道,即便是不能玩游戏的办公用区,他们的定价都在25华元一小时。
店长一开始有些不太明白老板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毕竟他们店里也是有VR体验区的,收费还不低,虽然每个人只有2个小时左右的体验时间,但是将重新装修规划的成本、为客人提供的服务,平均每个人他们就要亏60块钱左右。
但看到拿着贵宾卡的客人从体验测试开始前的一天晚上就来网咖通宵上机排队拿号,他就感觉到这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贵宾用户是在星梦公司公开体验计划之前就拿到了消息,而等体验消息正式公布之后,前来排队的人差点没有踏破网咖的大门,还好提前准备了派号系统,才避免了拥堵的情况。
连带着,整个NF网咖的生意也比平时好了不少,网吧平时白天是没多少人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无业游民,或者上夜班,网咖这种高端消费场所更是如此,但现在有不少排队时间将近的都选择了开台机子在网咖里等,有不少“精打细算”的人甚至还开了会员卡……
同样的情况在全球各地都上演着,毕竟全球网民的人数远远不止20亿,只有200万台的体验设备,平均下来每台机器都要负担一千人的体验,就算不是每个人都对幻梦头盔感兴趣,但感兴趣的人也超过一半了。
当然,也并不是每台机器都真的进入了网咖被人体验,还有一部分进入了一些国家级或者公司的实验室,对于幻梦头盔这种能够真的能够实现沉潜式虚拟现实的设备其中的技术,他们是好奇得心里发痒的。
对于这种情况,夏曦肯定是早有预料的,不过他也没办法完全阻止这种情况,反正他的东西也不怕拆。
哪怕他们寻找一个真空环境进行拆卸,核心的芯片部分也会在一瞬间烧成一团二氧化碳,别想从里面复原出任何东西。
至于使用射线进行透视……结晶铅反射网,分子级打印技术制作的防护网,能穿透它的射线绝对足以破坏内部的结构。
核心芯片保护得很好,但同时也是相当脆弱的,至少在现在人类掌握的技术之中,并没有能无损拆解幻梦头盔的方法。
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秘密实验室之中,一台幻梦头盔被摆放在了真空操作台之上,旁边的标本盘上已经摆放了十几台幻梦头盔的“遗体”,研究员小心翼翼地操纵着纯钛的机械臂拆开了幻梦头盔的外壳,接下来面对的就是一层银灰色的防护网。
第一次拆卸的时候,这个防护网直接着火了,差点造成实验室的火灾事故,后来无奈之下只能换成了惰性气体保护室,然后他们成功突破了防护网,但是随即里面又起火了,即便他们使用了不同种类的灭火剂,都没能将核心结构保护下来丝毫。
通过对密室内的气体进行分析,发现那东西直接烧成了一堆二氧化碳,自然连残骸都留不下。而二氧化碳,也证明了一项他们的猜测,那就是这东西里面的确是使用传说中的石墨烯芯片的,虽然检测到了钼的成分,但因为没找到硫,因此使用二硫化钼作为芯片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是硅基芯片,碳的比例太高了,硅的含量却少得可怜。
然而令人不解的却是,明明已经在真空室之中,哪里来的氧?能将核心的芯片烧成这样?
而且明显核心部分应该有一个能提供大量能量的装置,然而他们却找不到具体在哪里,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根本做不到,而内部又绝对没有锂空电池的条件。
小心翼翼地拨开了防护网,氖气喷枪提前准备着,希望在破开的一瞬间进行气流灭火,然而自然又是失败了,虽然计算机控制的喷枪精准找到了起火点,第一时间喷出了保护气体,然而一闪而逝的红光还是将内部结构烧得一塌糊涂。
不过高速摄像机还是摄下了几帧宝贵的画面,的确,黑色晶体光泽,明显就是石墨烯制作的芯片。
收拾残骸的时候,实验组的组长仔细翻看了一遍残骸中的物质,最后他的目光定在了一粒微小的晶体之上,这东西实在太突兀了,而且也有些眼熟,小心翼翼地夹入瓶中,贴上了重点的标签,准备将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