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陆磊之外,也许场上唯一一个没有感到惊讶的人就是伊顿·拉文了。
相比起三观彻底被毁掉的帕戈和其他几名nbdl和ncaa的球员,伊顿只是觉得帕戈的表现稍微有点儿水。
虽然后者不以防守见长,身高上也比较吃亏,但也不至于被打成这样吧!
你好歹也是nba的球员啊老铁!多少给出点反抗啊!
被陆磊爆锤个11比0,这属于在攻防两端都被人给统治了。
不过仔细想想,伊顿又觉得这事儿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为陆磊做个人训练的这段时间,他已经看出陆磊具有极强的个人能力,技术水准和身体天赋都远超同龄人。
他也特意去搜集过陆磊在世锦赛和cba联赛中的视频录像,当他看到大半年前年仅十五岁的陆磊在场上一度压制住了保罗,他也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喝了假酒,神智有点不太清醒。
不过等他从好友姚明那里确认了关于陆磊的一切,他便意识到自己这次是捡到宝了。
这样的年龄,这样的技术,只要能够将陆磊练出来,将来必定会成为他伊顿·拉文的一块金字招牌!
虽然他曾经的确是训练过小皇帝、大将军这样的顶级巨星,但那都是在这些巨星成名以后的事情了。
这和亲手调教培养出一名巨星来,完全是两个概念的事情!不可同日而语!
更何况训练师这一行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即便伊顿·拉文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不敢保证自己始终都能够处于这个行业的顶尖行列。
因为训练方法和手段永远都在革新,只有不断拿出令人信服的案例,他才能不断接到新的客户。
而陆磊,就是一个少说能够吹上十年的案例!
这也是为什么当帕戈出言不逊挑衅陆磊时,伊顿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提出那个赌局。
训练五十个帕戈,也抵不上陆磊一人所能带来的名气和光环。
他要让陆磊知道,自己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nba是一场生意。
或者说整个职业篮球,都是一场生意。
……
……
在陆磊教育完帕戈之后,接下来便是其他几名球员进行1对1斗牛。
相比起陆磊和帕戈这样的一边倒,剩下几组对决都打的有来有回。
但只要一经对比便不难看出这些球员和陆磊之间的巨大差距。
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一旦发生身体上的对抗,进攻球员的命中率就会直线下降,在遭受干扰时动作变形、节奏中断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也是为什么nba的球队和教练会格外注重球员在对抗中的出手能力。
像诺瓦克、斯潘诺里斯这样的ncaa或是欧洲联赛的神投手一到了nba就变得举步维艰,也是由于他们无法适应nba的对抗强度。
这种对比赛强度的适应既有天赋的作用,也和球员的打法息息相关。
以陆磊的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在对上帕戈这种身高不足且防守技巧一般的球员,的确能够相当从容地完成出手。
但如果碰到对抗强度更高,防守能力更强的对手,以他目前的水准还无法拍着胸脯说一定能稳稳将球投进。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伊顿针对陆磊的对抗技巧做了更多细节方面的特训。
例如用海绵垫从侧面撞击陆磊,让他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联系出手的稳定性,又或者是用弹性绳索套住陆磊的腰,让他在对抗拉拽的情况下冲击篮筐。
这些看着和游戏差不多的训练方法目前在国内还很少有教练会使用,但其实效果相当不错,比起单纯的跑、跳和出手投篮训练更能弥补球员的短板和不足。
虽然两个星期的时间不长,但陆磊确实感觉到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直接体现在肌肉涨了多少,命中率高了多少,而是一种心态和意识上的提升。
时间渐渐接近五月中旬,陆磊为期一个月的美国特训拉练也终于进入尾声。
高昂的训练费用和各项成本开支让他决定早些回国。
虽然有赞助商替他承担了这次拉练的绝大部分开支,但他也并不想欠太大的人情,毕竟该学的该看的都学了看了,不如早点儿回去好好消化这次特训的成果。
这一天,陆磊再次来到训练馆,打算完成最后一次训练,顺便向伊顿再讨教一些回国后独自训练所需要的细节地方。
来到球馆,还没推开大门,陆磊便听到球馆里传出了篮球击地声和球鞋摩擦声。
这让他到有些诧异。
这一个多月以来,每次都是他第一个达到球馆,没想到现在竟然有人比他还早。
这是谁?是哪个助教吗?还是伊顿的新客户?
推开大门,陆磊果然在场地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身影。
一个身着训练背心的黑大个正独自做着投篮热身。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陆磊远远便认出了这标志性的投篮姿势。
这不是上赛季如日中天的科比·布莱恩特还能有谁?
听到推门的动静,正准备出手投篮的科比也停下了训练,转过头看向门口。
他原本以为来的人会是伊顿,却没想到转头看见了一个黄皮肤的年轻人。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伊顿聘请的新助教,或是场馆的某个工作人员。
但当他发现这个黄皮肤的年轻人不仅带着篮球穿着运动装备,甚至还有些眼熟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想岔了。
他盯着陆磊的脸,皱着眉头想了片刻才终于想起来自己在哪儿见过这张面孔了。
这不正是那个去年在世锦赛上打出精彩表现的中国队后卫吗?自己曾经在上海也见到过他。
他叫什么来着?对了!陆!
两人都认出了对方,但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对方,谁也没有先开口打招呼。
科比私下里本就是个性格颇为孤僻的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冷”,不太愿意搭理人,尤其是陌生人。
而陆磊也差不太多,虽然不至于到难以交流的那种程度,但总的来说也是个偏内向型的人。
好在这样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