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之军国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四章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宦官专权、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剧烈,又时逢连年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等灾害频繁发生。种种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明朝中期以后大批农民失田失业,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流民遍及全国,成为明朝中期以后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荆襄地区便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流民聚集区,破产的农民如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进,郧阳地处荆襄地区西北部,元朝至正年间这一带就已有流民聚此,当时官府将这一带作为封禁区,是不许百姓迁入的,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也莫能制。明朝建国初,延续元制。对荆襄地区仍实行封禁政策,“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最大的封禁山区便是以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地区。

    大批流民选择荆襄地区是因为当时该地区人烟稀少,容易获得垦地。同时这里的气候介于南北方之间,比较温和,雨水适中,既可以种水田。也可以种旱地。荆州、襄阳、南阳三府兼有水路之利,“南人利於水耕。北人利於陆种,而南北流民侨寓於此者比他郡为多”。

    而明廷“恐流民聚众闹事”,坏了统治秩序。朝廷采取强令驱赶和强制遣散流民还乡的政策,其结果导至朝廷封山与流民反封山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历史上有名的二次荆襄流民大起义。

    两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起义被朝廷武力残酷镇压下去之后,荆襄流民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河南歉收,饥民又是潮水般地涌进荆襄地区,“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流民复聚如故”。采取强硬的封禁政策与措施。明廷担心又会激发强烈地反抗,因而被迫寻求武力镇压以外的策略与措施来治理流民问题。

    于是,明廷决定将郧县从襄阳府之均州划出,升为府,定名“郧阳”。郧阳府的设立,可以说是专为安置荆襄流民而为,也可以说是荆襄流民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长期生死斗争的成果。

    郧阳、谷城、襄阳都属于汉水流域,谷城位于襄阳的上游,而郧阳又是谷城的上游。义军此次出兵到底会不会到达襄阳城下,还要根据出兵后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粮草收获足够支撑,便可以直逼襄阳城下。如果所得很有限的话,则郧阳、谷城大致就是此次明军的主要目标。

    以战养战,边战边招揽流民扩大生产,这对于义军来说,则是有些无奈的发展道路。

    而义军此次出动却是雄心勃勃,一部直逼郧阳,一部进迫谷城,这对于军中的很多将领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虽然进迫谷城有牵制的作用,分兵而进又能尽量多征得粮草,但分兵势弱,攻克城池的把握岂不是大大降低?

    但事实证明,大明带来的教官和专业兵种,以及南明政府的情报机关,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助力,战役进程的顺遂完全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郧阳的文官、武将还是采取以往的应对策略,根本不打算与明军在野外交战,而是下令放弃所有外围据点、烽火台、驿站,把其中的物资和人员,以及近郊的居民以及居民家中的粮草也搬入城中。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坚壁清野之后,便能使明军的收获较为有限。明军的收获越是有限,能够呆在郧阳城下的时间就越短,搜索范围也就越小。

    在得到明军逼近的消息后,郧阳守将便给上游的谷城、还有襄阳府发去了报急信件。就在他们发走信件后不久,郧阳这里也收到谷城的急报,说是有上万贼军正逼近城池,要郧阳这里抽调一些部队去增援。

    “这次贼人的规模还真不小。”看到谷城的急报后,提督多隆多很快就把局面猜测个八、九不离十。“估计是两路贼兵齐发,一路去了谷城,一路来我们这里,让我们无法互相支援。”

    “人多吃得也多。”游击颇为镇静,甚至有些讥诮,“这些蝗虫。见我军守卫森严,必不敢攻城,数日即退,只是要留下些牛屎马屁,黄白之物了。”

    “呵呵。”多隆多笑了起来,说道:“贼人如故,却不知咱们已作了调整。待其分散掳掠,便知道咱们的厉害了。”

    明军为了多收集物资肯定会分兵行动,而隐藏于城外的一部清军便可伺机攻击那些落单的明军小队。这种牵制行动会迫使明军更加谨慎地行动。收获也会更小,在郧阳城下停留的时间也会更短。

    多隆多的妙计似乎越来越有可能成功,望着城外安营扎寨的敌人,他的冷笑更盛。

    “丑时三刻,西门举火。”在义军指挥的营帐内,荆襄情报司的情报人员将在城外秘处取出的情报呈给了洪大海。

    作为首领,洪大海自然是提前知道攻克郧阳的关键。没错,有内应。而且这内应并不只郧阳一处。

    争取和策反也是要择人进行的,绿营的将领自然是理想人选。只要外部环境变化,难免生出变故。

    “辛苦了。”洪大海很客气,却是心中暗凛,大明的情报工作已经能在清廷腹地展开,并取得如此成就。多么令人心惊。这些人官职虽小,却能上通朝廷,直接听命于殿下,也由不得他不在表面上表示客气。

    既有内应打开城门,攻克郧阳便是轻松容易,作为湖北义军的第一战,功劳不算太大,但影响却是不小。战报上呈朝廷,即便不获封赏,名字亦将为人所知。日后呢,打的仗多了,恐怕便不如此次醒目。

    他知道众将的心思,赶忙伸手止住了他人的跃跃欲试,笑道:“自家人不必争抢,建功立业的机会日后多的是,你们还怕殿下赏罚不公吗?”

    这话一说,众人都齐声“不敢”,虽退了下去,但眼神中热切不减。

    “嗯,主攻便交与李云龙,其他诸将亦有安排,首战必胜,诸位当戮力同心,奋勇作战,打出我义军的威风。”他想了想,决定采取一下平衡,把首功分给自己旧部。

    事实上,义军虽然是一支起义军队,但毕竟是由各家组成,有派系也是难以避免。要将兵将彻底打散,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办到的。

    “这是穴攻?”洪大海看着义军的新兵种——工兵堆起了土丘,开始迅速挖掘地道,不禁疑惑地问道。

    “与穴攻类似,其名为坑道爆破,是为殿下所起。”工兵队头领王守义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解释道。

    他肃然起敬,回身命令道:“再调一部兵马来,防止敌军出城攻打这里。万一被他们偷袭了,下面的儿郎就要被活埋了。”

    “多谢将军关爱。嗯,属下带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