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霸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84章仁义无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知冉明居然绕开内阁,命皇家特卫处置此事,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甩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王简作为首相,其实非常担心冉明意气用事,如果任由皇家特卫立案处置,那些皇家特卫成员,肯定会小事办成大事,大事变成祸事,弄不好会有无数人被波及。不过,看着冉明正在气头上,他也不敢触冉明的眉头,而是忧心忡忡的回到了内阁衙门。

    内阁今日当值的不是别人,正是魏国财相谢安。王简把此事跟谢安一说,谢安听闻此事,猛地打了个冷颤,而后脑子嗡嗡作响。耳边有人急切地道“谢公,谢公。”谢安竟发现自己喉头一甜,这呼唤自己的声音愈来愈远。

    “快,叫御医,叫御医来。”内阁里已是慌乱成了一团,所有人都闻讯而来,好不容易,谢安这才幽幽醒转,他张开眼睛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千万不能让皇家特卫处理桓温余党一案!”

    皇家特卫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组织,在魏国没有人不清楚,皇家特卫的前身,就是冉闵建立的“天聋地哑”和冉明组建的“粘杆处”。这样一个组织成员,无人不是冉明的狂热追随者。一旦冉明放权给皇家特卫,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别人不清楚,而谢安却非常清楚。

    特务组织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史载,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特务是夏朝的汝艾和季抒。这两位被夏王少康派往过、戈两个方国刺探军情,为平灭这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汉朝特务组织就开始形成了诏狱这样的常设组成,而负责诏谕狱的就叫大谁何。其实汉朝的招狱还只是特务组织的初级阶段。到了东汉末年,诸候争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为了监察百官,布控内外,曹操置校事官职以伺察大臣,开了中国别看生面的特务政治先河。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都会经历很长的动荡时期。魏武帝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无论身前与身后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求贤若渴,并三下求贤令,为免绝天下英雄之望能容忍刘备等人的反叛。可他同样也利用特务杀了很多人(当然,这些人都是名士,无名角色杀了也就杀了,没有人会注意。)像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应该出现在初中语文中(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我们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以为杨修是自作聪明,惹怒曹操,才被曹操杀害。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魏国立储之争,是曹植的羽翼。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他只适合当一个才子,当不了帝王。所以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参与太子之争。三国名士被曹操杀掉的还有孔融、崔琰、许攸等。

    当然,这样特务政治的恐怖之处,就是谁也不知道这柄刀会落在谁在头上。谢安其实也非常清楚,桓温一生交友广阔,天下士族门阀,几乎无不例外,多多少少都有桓温有些交情,多少都会有书信往来,一旦桓温余党这个罪名成立,天知道会有多少人倒霉?况且谢安也知道皇家特卫尤其擅长刑讯逼供,多少钢筋铁骨的汉子,在皇家特卫的刑狱之下,无不妥协。而这些士族子弟,怎么可能经得起严刑拷打?一旦进入皇家特卫的招狱,有罪没罪,都会屈打成招,到时候再胡乱攀咬,恐怕举国震动了。

    谢安其实也挺恨那些墙头草,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把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士族门阀的生存法则,可是他们私底下帮助桓温,却给魏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谢安主管财政,特别清楚安民之乱,足足造成了二十余万金的损失。虽然如今魏国财大气粗,可是这二十余万金是原本可以避免的,用这二十万金就可以多开数十上百所学校,培养数千英才。如果把这二十余万斤赈灾,就可以让数万上获得生机,恢复家园。然而这都已经造成了。

    如果说冉明想在全国范围内清查桓温余党,严厉打击,谢安是举双手赞成。可是让皇家特卫单独负责,那就万万不可以了。

    谢安想起了安民之乱,那些无辜的死难者,那些原本不用死的将士还有几乎被破坏成废墟的安民城,想到了许多许多的事,谢安无比痛心地道“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早知如此哎!”

    王简、王宁等内阁大臣们也也沉重的看着谢安,他们都非常清楚,皇家特卫负责诏狱,口子一开,这个事态就严重了。这些闻讯而来的内阁大臣也是心乱如麻,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

    如今冉明圣谕已下,金口已开,该怎么办呢?

    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考虑的是,君臣有别。冉明放权给内阁,全国大事小事都让内阁处理,内阁的权柄非常大,冉明几乎不会干涉内阁决策。哪怕是西征西域这样的大事,冉明也是尽可能的说服内阁成员,然后这才制定计划。冉明把脸已经给了内阁诸公,皇帝给你脸了,你得接着,千万不能登鼻子上脸。

    此时,王简道“谢公,不如我们现在入宫见驾,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谢安摇摇头道“此事恐怕不能收回了。”

    让皇帝收回成命,看似乎事情不大,事实上本质却不同。在政治场中,这就是内阁在挑衅皇帝的权威。当今天子可不是汉献帝刘协,也不是东晋的傀儡木偶,这可是手握天下兵马,拥有着无尚威望的冉明。如果这个事情被传扬出去,内阁就不用再混了,光口水就能把内阁诸公淹死。百姓不会分什么是非对错,他们知道皇帝是好人,反对的皇帝的,肯定都是坏人,都是奸臣。

    经过谢安提醒,王简长长了叹了口气。其他内阁大臣也苦丧着脸,一脸无奈。就在这个时候,秘书郎习辟疆道“其实此事倒也容易解决,只要诸位相公向陛下请旨,恳请三司会审既可!”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而魏国虽然承袭汉制,但是在名称上却已经发现了重大的变化。魏国的三司使是指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和大理寺卿(相当于中国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如果真是三司会审,那么内阁至少可以出三名副相参加,那么就可以避免皇家特卫一家独大,胡作非为了。内阁诸公一听这话,眼前陡然一亮。他们其实也不是想不到这一层,有道是关心则乱,当局者迷。

    大理之意古谓掌刑曰士,又曰理。汉景帝加大字,取天官贵人之牢曰大理之义。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