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上甲板。会他们倒是经常的开,我好奇的去旁听了两次,可只要我往那一坐,大家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左顾而言他,开始聊闲天。这些科学家的闲天儿可不比街坊四邻的家常有趣,全是些引经据典的文献,莫名其妙的名字和令人头大的专用名词。我知道他们对我有所防范,只好讪讪的回了甲板。
丁剑似乎已经按耐不住他的创作欲,在顶层甲板上开辟了一个工作室,开始完成他的丢失的影子系列作品。搞一阵创作,他就给科考船上的工作人员画些速写肖像,很快就有了一大批的拥趸者。
焕生终于从昏睡中苏醒过来,但晕船还是让他体质明显的下降,一步三晃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甲板的扶手椅上晒太阳。
科考船的船长姓蒋,是位退役的海军大校,人很豁达,酷爱聊天,估计是常年在海上,生活枯燥的原因,这倒是和曹队很投脾气,加上大副二副和一干水手,在驾驶舱里聊的热火朝天,偶尔还拿出象棋来杀上两局。
船上还有一位海事局科技处的处长,姓魏,每天都穿了件藏蓝色的中山装,一副深度近视镜,表情严峻,头发一样梳的一丝不苟。他带着十几名专家,显然属于另外一个体系。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工作计划,测定天气状况,采集水样,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一切工作都严谨有序,关键是船上的直升机和潜艇,都由他调度,应该是这次任务极其重要的负责人。
只是这魏处长比起陆教授,显得更不近人情,我去套了套交情,总共和我说了不超过三句话,二十五个字,这已经不能用防范来形容了。
对船上的状况,我是既无奈又好奇,为什么把这不相关的几组人弄在一起?如果算上外滩号来的两个水手,加上和丁剑一起上船却不怎么露面的王胡子,不下六七波从不相识又各怀心思的队伍,这后面的工作如何统一思想,集中调配?更不必奢谈什么分工协作了。
我向曹队发了次牢骚,曹队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笑着告诉我,“没什么关系,这不是刚出海嘛,好戏还没开始呢,等过两天到了第一个预订地点,才热闹,大家弄得越生分,吵得越厉害越好,到时候再归拢人心,水到渠成,这事儿我擅长,老常你一颗心放肚子里,一边儿看戏就成了。”
(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凄凄然,有思心,则声迟迟然,有怨心,则声回回然,有慕心,则声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关尹子》)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