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如此取名,八百里巢湖不成棒子国啦?不行”
因是,萧言又重新取名,巢湖南部曰兴巢县,巢湖北部曰望洛县。与此同时,为与新县名字相得益彰,新巢城之改名为兴巢城;望洛县所筹建的县城,则改名为望洛城。
兴巢,意思是萧言兴盛,起家于巢湖;望洛,意思是萧言忠义汉室,虽在巢湖之南,犹且北望汉庭。
案:东汉帝都,名曰雒阳,不曰洛阳;此时汉庭又因曹操迁都许县,更与洛阳无关。
萧言之所以取名望洛县,却是虽然萧言口口生生忠心汉室,其意却准备归顺曹操,在魏国安享晚年。萧言心中既然无有汉室,自然会取意曹魏洛阳,而不是取意刘汉雒阳。当然,倘若有人当面质疑,问萧言为甚是望洛县,而不是望雒县,萧言也大可诡辩:“此乃北望洛水之意,而非北望雒阳。”
兴巢县,辖十三亭,民户一万两千,以兴巢城为县城;望洛县,辖十三亭,民户一万三千,以望洛城为县城。因巢湖人才匮乏,萧言又唯恐画蛇添足,危害巢湖基业,遂又使楚永兼职兴巢县令,使罗贲兼职望洛县令,等同虚置县令之位,只选县衙佐吏维持县府运转。
此时此刻,单论账册户籍人口,无论淮南郡合肥县,还是庐江郡舒县,皆比不上巢湖。
当然,这不是说合肥县人口数目,一定少于巢湖,而是两者统计方法不同:巢湖不征人头税,而汉世各地郡县,皆征人头税。
以萧言老家方井里举例。
方井里全村上下,籍贯人口只有一百二十七人。然而,真是情况却是,因为有淮北大量流民迁徙,或入赘方井,或改嫁方井,或暂住方井,或变身方井佃农,方井村真实人口业已高达四百余人。人有四百人,户籍却有一百二十七人,其中近三百人就这般平白无故消失,姓名不载于县府帐薄。
后世统计三国人口,时常夸大损失,乃至说雄霸江南的吴国,只有两百万人。其实汉末虽乱,何至于严重到十不存一地步?朝廷户薄所记载的人数,陡然剧烈下滑,其中主要原因,便是类似方井村,属于人口蒸发,不能向朝廷提供稳定税收。
因为朝廷征收人头税,乱世之间,人口蒸发便不可避免。
譬如方井村,倘若真实记载四百人,那么方井村每月每年,都要上交成德县四百份人头税。钱若交少,县府说你贪墨;辩解流民他迁,县府说你不善治民;钱若交多,县府说你虚藏民户;辩解流民迁来,县府说你管教不严。也即是说,倘若县郡衙役为这些淮北流民登录户籍,纯属自惹麻烦。就是流民主动交钱,苦苦哀求入籍当地,郡县衙役也往往百般阻挠,不肯轻易答应:此时虽然乖乖交钱,谁能保你以后年年交钱?你若继续迁徙,赋税谁来补;即便长留本地,你一介流民,没有丁点产业,可能保证月月交够人头税?
郡吏县吏不愿招惹麻烦,流民食不果腹,更不愿主动缴税。于是,历史典册常常出现乱世特色:郡县一方面说,当地民户十不存一,田野荒废;一边却又说,流民盗贼动辄数十万乃至百数万,好似流民盗贼是畜生不是人一般。
与汉世郡县制度不同,萧言免征人头税,非入籍巢湖者,不可享受八百里鱼虾福荫,使得巢湖不必掉入“人口陷阱”。
巢湖有多少人,户籍就有多少人。
尤其,巢湖初建,未经生老病死,校尉府所藏户籍薄,基本上可以保证百分之九十九可信。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