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陆宇演完这一幕,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复杂情愫中没有缓过神来,仍旧端坐东边镂空栅栏墙边,入戏似的用两根手指断断续续地勾动一根琴弦。
“铮铮……”
单调贫乏,却并不刺耳难听。
包括陈一海在内的工作人员只当他入戏太深,都没有过去打搅。
陆宇也没有理会旁人,他的确是在旁若无人地想心事,直到听到许丛文的感叹般笑语“是个天生当演员的”,再听到他们这些豪门公子千金们陆续离开的脚步声,他才轻轻抬眼,淡淡然在殿内扫了一下。
的确都走了……蛇蝎心肠的孙云芳、深藏不露的孙慧儿、痴情假面的刘阿军,还有那个肌肉有余智力不足的残暴人士洪西洋,全都这么干脆的离开,与之前的几道刺人目光相比,利落得让人感觉到诡异。
陆宇心里飞速闪烁着念头,目中却不含情绪,若无其事地扫视一周,正要收回目光时,陡然对上角落里安安静静的一双眼眸,漆黑森亮,炯炯有神,专注地向他看着,带着微微的探询。
陆宇与他对视一眼,不自禁地缓缓翘起嘴角,平静的心里多了两分轻快。
小黑哥简直还保持着最开始站到角落里的姿态,笔直而安静,默不做声,气息收敛,如同他在工作时一样,熟稔而专业地将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几乎能让人将他忽略掉。
他看着陆宇,如果说上次在血衣巷旅店里他是乐于助人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纯粹对被他认同并记在心底的朋友的关心,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亲切而纯粹,没有丝毫杂质,但就是这样的男儿铁血热情,才最是能够打动人心。
陆宇微微挑眉,收回眼神,拨弄一下琴弦,暗暗嗤笑:以前还道这哥们是个精明仔细的人物,怎么现在看来多了几分傻气?爷是那种伤春悲秋需要安慰的人么?
但也想,有这么一个偶尔会犯傻的聪明朋友还是挺不错的,尤其他本就知道被他当做朋友的人是GAY,不需要遮掩,也不必顾忌误会——直男能有姐妹死党,GAY也能有男人铁子不是?
没有了累赘的围观者在场,琼华殿里的氛围明显活跃了些,陈一海问曾芳娅:“陆宇练琴了么?”
这一幕需要陆宇弹琴,剧组里为他请来了琴师,陈一海的要求是,至少要掌握基本的弹琴姿势和手法,当然,能够完整地将琴谱弹下来最好,无论弹得好不好听。
曾芳娅笑着说:“陈导放心,陆宇没有学……”
陈一海眉头一皱,继而意外道:“他连古琴都会?”
不是说古琴多么高深难懂,而是学习古琴的人少之又少,你在外头指着谁说一句“他会弹琴”,别人听了肯定脑补成“他会弹钢琴”,而不是“他会弹古琴”,时代的潮流在慢慢把华夏古韵书香冲淡,在如今的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下难以避免。
得到曾芳娅肯定的答复后,陈一海恢复了高深莫测的神情,缓缓点了点头,示意开始。
第二幕戏开拍。
如果在以后的某一天,你让小黑哥回忆起他对陆宇最深刻的印象,那么他这个人的脑袋瓜子里一定会同时闪现出几个画面来,比如,陆宇为他施针驱邪时专注而疲惫的模样,比如,陆宇疲累时安静得像猫儿似的宁和睡颜,再比如,陆宇突然醒来时冷漠凌厉的眼神杀机……
他选不出哪一个是最深刻的,因为他理性之余,对真正能让他深深记住的东西总是记得很深,深得刻进骨头里,一道一道的条条分类,一点一点的珍而重之,最多会有先后之别,又怎么会有主次之分?
然而不管怎么说,他的脑海里肯定会有现在这第二幕戏的情形:
晨曦散漫中,少年独自一人沉浸在一种带着感染力的情绪中,优美的琴音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意外和惊奇,继而,那琴音如同清澈的泉水,高亢时是瀑布,低缓时是清流,出神入化,荡人心肠,让那些最初便意外于他会弹琴的人心中又生震撼!
人人惊于此时,几乎不敢轻语。
如此优雅、清傲、倔强、高高在上的少年,真的像是一位从古时空中走出的王者,以琴声散发他的沉沉心绪,也以琴声掌控每一个人的心神节奏,他俯视每一个人对他的仰望和敬慕,并对此不屑一顾。
这是他一个人的世界,而在他的世界中,他就是绝对的主宰!
小黑哥心里生起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恍然,忽然感觉自己刚才在化妆间里一下子不小心被震住的丢人丑态并不算冤。
接着,少年琴声止歇,一个相貌俊秀温雅的演员出场和他对戏。
小黑哥手插裤兜,木头桩子似的站在角落里,根本没有在意那些台词,他只是专注于少年的神情,越看越是眼眸深沉,心底也不由自主地探究起来——这真的只是在演戏?那些情感分明绝无可能有假……
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浓眉已经蹙起,只看着那个演员绝对入戏地“愤而离开”,留下少年又变回一个人。
少年盘膝坐在镂空栅栏墙边,微微低着头,如同一尊雕塑,然后他疲惫地动手,缓缓退却宽袍,在晨曦中袒露出肌肉结实的挺拔上身,他抬起头来,脸上还残留些微孤傲的刚强,隐约的愤怒,眼神却有些恍惚的迷茫,与深藏的黯然。
这时候,朝阳从东方升起,倾洒的晨曦越来越多,驱散天地之间的清凉秋意,带来一大片一大片的干净和温暖。
清澈温和的光辉中,袒露上身的英俊少年不言不语,神情也是一变不变,像是没有被暖化的冰雕,在如此安静的画面里,散发出与此情此景截然相反的、让人无可抵挡无法言喻的悲凉和孤寂。
而他右胸缠绕的绷带上,那一片片刺目的血色更是加深了这种沉冷的分量。
镜头缓缓拉远,记录下这一幕反差相容的寂静画面:那个冷峻而英朗的少年,寂静于巨大的镂空栅栏墙边,沉浸在红日初升的清晨外,介于昼夜之间的黯淡色调让人有一瞬间分不清这是新生的早晨还是迟暮的黄昏。
……
毫无意外的,这一幕仍旧一次通过。
而恰恰正是这一幕,让电影的重量和内涵在影评人眼中几乎更上一层,直言在这里看到了戏中人的灵魂。甚至在两千年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你问观众有什么看法,他们很多人第一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