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为首的一干周国使臣全部下狱的时候,继而便倏地消停了下来——脸得要固然不错,但是这事比李大将军滞留京城的事情要严重得多了,这说话的人一旦说不好,身上就得落下千万条不是,斩首株连都算轻的了,身后的污名怕是几百年都洗不掉。
要是周楚真打起来,楚国讨着好也就罢了,吹牛拍马者自然能将这份功劳归到“陛下圣明”上面,但一旦没讨着好,那这人就是罪臣、奸臣、佞臣,一人一口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因此,朝中除了陈墨阳、安铭等几元孟惊羽亲手带过的武将,也就新被孟惊羽亲手提拔起来的几名文官,诸如奉常大夫徐坤、御史大夫付显彬等,曾在朝上委婉的就此事表达过看法以外,其余便无人再对此表达过什么看法。
表达过看法的这几人虽然各分文武,但表达的看法却是大同小异——不如让这位相爷与周帝通封书信说明事情原委,看看周国的意思再说。
众臣一听这几位出头鸟出的头还挺齐,便也都齐刷刷的一个接一个的“臣附议”了——反正天塌了有那几位出头的鸟撑着,功过都用不着他们顶着。
于是,孟惊羽纳了谏,便照着话吩咐人这么做了。
周国回信很快,不过五六日的时间就传回到了楚国,回信送来时刚好赶上朝会,孟惊羽便当着众臣的面打开了信,越看脸色越糟,没多一会儿便将信狠狠拍到了桌上,看那样子,差点没气个倒仰。
虽然信的内容没有公开,但楚宫之中还是有些流传出来的消息说,周帝回信中的言辞十分强硬,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楚国诬陷周国,就差指着鼻子骂“你们这群楚国的王八羔子真不要脸”了——不过想想也是,周国看到自己送过去的使臣都被先斩后奏的下了狱,不论事情的真相如何,回信的口气都不大可能好到哪里去。
事后,曾有好信又大胆的官员借着觐见时陛下小憩的机会瞟了一眼那信,回头便证实了这个传言,并且留下了八个字的评价“满纸荒唐,不堪卒读”。
眼瞅着,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https:///book/9497/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