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铮在大姐家吃过午饭,又小睡了片刻,起来后洗了把脸,让月盈帮着正了衣冠,便出了门朝大城行去。
衙役传话时只说知州午后召见,这时间给得太过宽泛。也不知是衙役故意刁难,还是知州有意试探。杨铮以下对上,以幼对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人觉得不敬,那么在午时刚过未时之初赶到州衙门口,便是唯一的选择。
快到州衙时,杨铮朝路南的一处宅院望了一眼,不禁想起了那个“蜡烛王”。
这处宅院的主人姓胡,名来缙,嘉靖三十七年举人,之后以举人出身入仕,任大兴知县,现今已是正五品户部郎中。其子名忻,去年中了秀才。
东关“蜡烛王”便是借了这父子二人的名头,宣扬他的“士子烛”。胡家父子在秦州城颇有些名望,或许真用过他家的蜡烛,即使没用过,也不会在这事上去与人分辨。城中店铺虽多,但基本都是开门等客,极少会去做什么宣传。那“蜡烛王”倒是很有些营销意识,以后若有机会,倒是可以接触一下。
他脑中转了个念头,便到了州衙门前。上前与门子说了一声,那门子便入内通报去了,扣在手中的一封红包竟然没用出去。也不知是知州有过吩咐,还是那门子见他年少因而未与他论规矩。
不多时那门子又转回来,将杨铮引入州衙,过正堂、二堂,直至三堂前的院中。
院子西北角有一张石桌,桌旁坐着两个身着官服之人,青袍者是知州吴直,另一位三十上下身着绿袍的官员,却不知是什么来头。在这两人身后,各侍立着几名随从。
杨铮在院门处住了脚,等人通报过后,才步入院中。到石桌近前,向知州行了礼。吴知州道:“这位是肃王府纪善。”杨铮便又向那纪善行礼,心想,怪不得和知州平起平坐,原来是有来头的。
那纪善打量了一下杨铮,问道:“赤峪里杨家坪杨虎子,可是你兄长?”
杨铮道:“正是小子长兄。”
那纪善道:“嘉靖四十三年,你兄杨虎子因向我王府输米而殁。肃王殿下每每思之,都不禁伤感。此次特命我来秦州,抚恤尔等丧亲之家。”
杨铮心道,这事都已经过去八年了,怎的突然旧事重提?按下心头的疑惑,躬身道:“肃王殿下体恤小民,小子不胜感激。”
那纪善点了点头,冲身后扬了一下手。他身后的一名随从上前一步,取出五个银锭放在石桌上。那纪善道:“这是肃王殿下给你家的抚恤银五十两。”
杨铮便又拜谢道:“多谢肃王殿下。多谢纪善。”
纪善的亲随取出一个册子,翻开来让杨铮签字画押。杨铮见册上那页写着:“秦州赤峪里杨家坪杨虎子,抚恤银五十两。”石桌上有笔墨砚台,他便提笔在上面签下了名字,又按了个手印。
吴知州看了杨铮的签名,问道:“你习字多久了?”
杨铮道:“回刺史,已近一月。”知州老爷可不是自家人,他便把时间说得长了一些。
吴知州点头道:“不足一月便有了些间架笔意,殊为难得。近来在读什么书?”
杨铮道:“正读《大学章句》。”
按正常学习步骤,他此时读“四书”实在有些过早。可他并未读过别的书,万一胡乱说一本,知州却来考校,那可就弄巧成拙了。反正他现在年纪还小,若知州责他好高骛远,低头认错便是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吴知州眉头一挑,显然颇为意外,却并未责怪,说道:“那我考考你。何谓絜矩之道?”
杨铮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吴知州又问:“何为平天下之要道?”
杨铮道:“絜矩之道,既是平天下之要道也。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
吴知州抚须笑道:“好,好。你能用心向学,不出两年,必能进学。”
杨铮道:“小子定当努力读书,不负知州厚望。”
他所答的两段,前者为《大学》原文,后者为朱熹加注的章句。这些都属于读书人的基本功,根本不算什么难题。但他能在短时间内背诵无误,并且理会了文中之意,却是展现了一种能力。
显然吴知州对此很是满意,虽未明说,但已是将秀才功名许给他了。这也说明,他学习次序是否正确、基础是否扎实,吴知州并不在意,只消能有中秀才的本事便好。从“杨古井”的推行一事来看,这并不意外。除了政绩,余事在知州眼中都不重要。
吴知州道:“你家中人丁单薄,读书难免负担太重。我免你家三年钱粮,你可安心向学。”
杨铮心中一喜,这倒是个很实惠的好处,长揖谢道:“小子多谢刺史厚爱。”
细究起来,知州并无豁免钱粮之权,可要做到却很容易,只须将原属杨铮家里的分摊到别人头上就行了。粮税之类的倒还好说,少了徭役之忧可是最大的实惠。过上两年,再取个功名,以后就不用再为此发愁了。
吴知州点点头,道:“你去吧。”
杨铮便向知州、纪善二人拜辞,捧了银子出来。到了二堂旁,将银锭收入袖中,只觉沉甸甸的颇为不便。五十两银子便有三斤多重,倘若做大额交易,带许多银子在身边,实在太不方便。
从州衙出来,见有十多个农户候在门外。其中一人是赤峪里张吴庄的,名叫吴二牛,与杨铮家里还沾一点亲。吴二牛家有个儿子,嘉靖四十三年与杨虎子一道输米殁于途中。当年同行的共有十来人,看来这些个农户,便是那时同遭劫难之人的家属了。
吴二牛见一身读书人装束的杨铮从衙门里出来,一开始还有点不太敢认,见杨铮冲他微笑,这才凑上前去,小声问道:“狗娃,你去见知州老爷了?”
杨铮道:“是。”
吴二牛又问:“那你知道知州老爷叫我们来,是因为什么事啊?”
杨铮道:“是好事,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