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外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九章 工艺工序(上)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事,易于熟练顺手,几十上百个做下来,应当能够快上不少。可将各部分交于不同的人来做,尺寸上难免会有差池。最后拼装为成品时,在校正修补上怕是会费很多工夫。”

    古成冶道:“是啊,只有一边打制一边比对,才能保证所制部件最终合用。”

    两人虽未明说,却显然觉得杨铮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

    杨铮对古家父子的话却也有些不解,便又进行请教。之前古常勇只说了打制方法,此时了解到他们的制作工序后,杨铮才明白了问题之所在。

    原来他们每制一个“杨古井”,都是先将外筒做好,然后再为这个外筒配做内筒等其余部分。在不同的人带领下制出的外筒,尺寸上会有些偏差。同一个人前后打制的两个外筒,其大小也不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之前那些打制好的“杨古井”,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一样大,实际上尺寸是有一些差异的。而每个内筒都是比对着一个外筒打制,若是换到别的外筒上,便有可能缝隙过大,或者装不进去。

    单就“杨古井”的作用而言,他们这般打制自然没什么问题。稍大一点或稍小一点,完全不影响使用。可要想规模化量产,这样的方法显然效率比较低。若再考虑到日后有可能的维修、配件替换等问题,其劣势就更明显了。

    古记铁铺打制“杨古井”所采用的工序,应是此际工坊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而且并不止限于铁匠。匠人们之所以没有想到或是采用更好的办法,大概主要是因为没有必要。

    一者各类手工作坊所制的绝大多数物品,对精度要求并不高。他们固然能将一件物品做得极为精细,却并不追求将同样的物品做得大小完全一致。因为只要能用、好用,人们并不会计较是否大了或小了几分几毫。

    二者工坊很少会有连续不断地大量制造同一物品的时候。多数时候,工坊的销售区域仅限于本地方圆百十里范围,市场需求量十分有限。

    可眼下“杨古井”的打制,却是个例外。若做得好了,行销之地绝不止限于秦州。而要想占有更远处的市场,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是最为关键之处。

    要想让古家父子改换观念,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不过从眼下来看,似乎并不太容易。幸好通过之前的一些事情,让这二人愿意听听的意见。而只要愿意听、能探讨,这事就有门儿。

    杨铮暗自思忖一番,而后说道:“古大叔、古大哥,若只将‘杨古井’视为一门生意而不考虑其它,要想做得长久、卖得更多,你们觉得最为关键之处是什么?”

    古成冶道:“最为关键之处自然是制法。若只我们一家会做,想买的人便只能找我们。”

    杨铮道:“可这制法早晚会被人学了去,到那时我们又该依仗什么呢?”

    https:///book/42127/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