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典毗看到的这些人,正是从丰牛里远道而来的外援。既有安和奋赶着的十几头健壮黄牛,又有里中给张鹏顿首拜师的十来个后生,他们人人扛着从硕父杨那里领取的新式耕犁,很有气势。
想要如此调动,张鹏这个守都田啬夫是没这等能耐的,还是全靠县丞从中帮忙。否则光是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足以成为令地方震动的大事件了。
约大半个时辰之后,张鹏就从一众报名的麦积乡士伍里面选出了十四个身体结实、看着木讷老实的壮劳力。先是教给他们怎么打孔,然后又教给他们使用新犁的方法。
这新犁有点类似唐代发明的曲辕犁,但又不完全一样。毕竟张鹏只能记住大概的样子,剩下的全凭猜测和硕父杨的自我发挥。
原本张鹏还担心硕父杨能不能造的好,等样品出来后就发现自己真的是杞人忧天。这位师承不详的老木工自有一套方法,新犁不但结构合理,而且使用起来还十分轻便省力,不但能调节耕地的深浅,还能灵活转变方向,由两人操作,力大者一人也能使用。除了造型有些奇怪之外,竟然与曲辕犁不相上下。
见外援到齐,张鹏一声令下,顿时众人在陈胜和硕的安排下纷纷下到田中。只用了不一会儿功夫,田典毗家的田地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小孔、小坑、大孔、大坑。
然后安和奋在带着人给耕牛套上新式犁具,再赶着耕牛用新犁走一遍,原本坚硬的田土就如同刀入油块,被轻易切开。这一幕落在麦积乡的人眼中,惊讶的合不拢嘴。他们没想到,一直难以耕作的田地,竟会如此轻易被翻开······
接下来的两日,耕田的进展极快。到了第三天,田典毗就再也坐不住了,他思度一番,终于下定决心,领着里中的里典、三老一起到田地上见张鹏。
见了面之后,田典毗先是指了指里典和三老,然后对张鹏说道:“敢言上吏,里中的长者们吩咐俺,定要和您一起冬耕。这冬耕一旦成了,不光是俺们的日子能好过,以后里中的娃娃更是再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上吏,从今日起,俺们只听您吩咐。”
张鹏心里面大大松口气,他也不寒暄,而是直入主题,“如此,甚好。现在正是农闲,我要你发动全里所有的士伍、隶臣,将官田、私田一律开垦出来,定要在十月事前完成播种!!!”
于是,五天之后,当最后一片田地也被翻土完毕,所有人都发出一阵欢呼。不光是参与此事的陈胜和硕,就连县中派来的两名吏役和麦积乡的里人,都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他们从没想到集体的力量竟然能如此强大,这要是按照往常每家每户分开干的话,怕是来年春天才能完工啊!
张鹏一直绷着的脸上也露出笑意,但他没有参加里中执意要举办的庆祝活动,而是立刻要启程回去了。
他此次出来了好一阵子,又花了许多天在开垦工作上,此时需要赶紧回到阳城县的工作岗位上去。哪怕是张鹏有县丞罩着,可一直不到岗也说不过去,万一被人弹劾,县丞的脸面也不好看。
“都田啬夫。”这次田典毗的称呼里面没有加“守”字,他诚恳道:“还望您能尽早回来。这是我们里的一点心意,还请您带回去。”
谢礼是一筐鸡蛋,对麦积乡最贫困的一个里来说,这份礼物绝不能称为轻薄。
张鹏没有推辞,他伸手接过,却又从吩咐硕取了二十钱硬塞到毗的手中:“鸡子本吏收了,但吏律亦不可轻忽。”
田典毗只好收下,问:“上吏还有什么吩咐?”
“麦需深种,要抓紧,且勿过了元日!”
秦朝一直使用的是《颛顼历》,此历法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属于古六历的一种,为阴阳历。该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始弃。
详细点来说,秦以冬十月为岁首,也就是一年之始,轮至九月为年末。岁首十月同样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端月(即一月或夏历正月,不改为四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节气起点,为始皇帝避讳改为端月。闰月置于年末九月之后为后九月,即岁末置闰法。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被杀,九个月后的九月项梁被杀,一个月后后九月楚怀王派宋义、项羽救赵国。三个月后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巨鹿之战。
留下丰牛里的耕牛和士伍继续帮忙,张鹏与陈胜、硕、二吏役带着谢礼踏上返回阳城县的归路。不敢再做耽搁,他们只用了一天就赶回了阳城。
在进县城前,张鹏给了两位吏役一人二十枚半两钱,道:“尔等辛苦了,这鸡子本该给汝二人分些,只是本吏要将其送给县丞,还望二位见谅。”
吏役顿时就傻了眼,以他们的地位,不过是不入流的小吏,寻常上吏稍有不如意动辄打骂也是常事。似守都田啬夫鹏这等自掏腰包发薪水的,绝无仅有!
一瞬间,二人发自内心的希望鹏能去掉那个“守”字,就做都田啬夫该多好。
他俩红着脸推托一阵,见张鹏态度坚决,才千恩万谢地把钱揣进怀里。然后小心护着装满鸡子的竹篓,跟着张鹏直奔县寺。
甫一入正堂,张鹏便上前行礼,高声道:“敢言上吏,此乃麦积乡大柳里献上的礼物!”
话音刚落,张鹏便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头,果然背对着他的县丞转过身来,一张脸上阴沉的能滴下水来。王继伸手将摆在案头的一堆竹简抓起几个,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吼道:“竖子安有面目回来!”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