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徐钦便又恢复到了那种悠闲的公子哥生活。
朱棣这边也知道,既然是埋下的钉子,那自然不宜过多的接触,反正该谈的都已经谈妥了,所以二人也没有再次私下接触。
只在最后朱棣离京当天,跟着自家三叔、四叔,一起去城门口送了一程,趁此机会徐钦将一个仅仅装着几张纸的檀木匣子公然当做礼物送给了他。里面的内容包括一些具体的民族融合政策的套路和注意事项,建议他可以试试。
这天,闲来无事的徐钦又外出和那帮狐朋狗友在醉仙楼小酌。虽然这帮家伙目前来看多都跟废材没什么两样,但毕竟最高等级的红二代、红三代,消息非常之灵通,偶尔跟他们聊一聊,对于了解这应天城和朝堂上的整体局势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不,才过了两三天,徐钦御前舌战翰林学士李逊的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徐钦听到这话,不由得胯下一紧,心里吐槽不能,只是默默地在心里的小本本上记下了有谁都说过“舌战”这个词的,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让他们去跟李逊来个真正的“舌战”。
而从对相关消息的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纨绔都只是觉得老大好厉害,只有郭镛的反应有点儿奇怪,好像是有点稍微有点紧张的样子。
宴饮结束之后时辰尚早,所以徐钦并没有急着回府,而是带着几个护卫在大街上逛了起来。
自约三十年前朱元璋攻下当时还叫“集庆”的南京城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恢复生产和建设,现在应天府已经完全是一副盛世景象,全城人口近五十万、而且不管是农业、手工业、商业还是服务业,都是这个年代的顶尖水平了。
其中服务业徐钦已经进行过初步的体验了,而农业重要是重要,不过大概也就是那样了,暂时没什么可看的。于是他今天决定趁现在这个还比较空闲的机会,去切身体验一番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和商业文化。
有明一朝,商业的相对繁荣程度虽不及两宋,不过这种相对更多的是针对的海外贸易。而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并非是实行的抑商政策倾向,反而是采取的相对积极的工商业政策。
此时的南京内城主要商业区是从下浮桥、三山门一带到大中桥这个区域。从规划上来看,其正好是处于三个不同阶层的居住区和一个服务业区域的中间长条状区域,可以说是非常理想的布局。
由于是在内城中区域有限,因此这一商业区主要是以各种产品的零售业为主,而大宗货物的批发则是在外城有着专门的市场。
而这个商业区的内部布局也和其周边紧邻的居住区直接挂钩,东南区域也就是三山街南侧的部分靠近王公大贵族社区,因此这一片主要经营的是各类高端瓷器、古玩、高端家具等高端文雅类的商铺。
不过徐钦并非是真的来逛街剁手的纨绔,他的目的是来熟悉这个时代的手工业水平和商业发展脉络,先不说奢侈品不一定就代表着手工业的最高水平,至少在保密性方面,这种类型的店铺是相对较高的。
所以在一众护卫看神经病的眼神中,徐钦在各种铁匠铺、杂货铺、器具铺等地方各种逛,而且还时不时冒充某某商号的少东家,拉着人家的掌柜谈生意。
“掌柜的,我们恒源号就要这种打制出来的铁管,只要质量过关,你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随便胡诌了一个名号,徐钦就拉着一个铁匠铺的掌柜谈起了生意。而作为铁匠铺的掌柜,其实也就是个老铁匠,比起其他的生意人可好忽悠多了,见徐钦确实是锦衣华服,还带着几个精神抖擞的护卫,一看就肯定是正儿八经的大户人家出身,甚至肯定是有功名或者官身的,虽然心里有些摸不透,但也根本没忘诈骗这个方向上想。
“实不相瞒,听公子刚刚的描述,这种铁管鄙号确实能锻造得出来,不过这种物件,所耗人力不菲,公子若要样品,那这…”所谓无商不奸,这掌柜也是在这一行上面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物了,即使相对老实,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还是懂的。
“那好,这些赵掌柜就先拿着,算是在下提前付的定钱,等制出来了,我们再来验收,到时候如果合用,再来商议这价格的问题,可好?”徐钦随手拍出两贯宝钞放在桌上。
虽说这些年宝钞贬值得厉害,不过这两贯依然差不多值半两银子,对于工钱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老掌柜自然眉开眼笑的答应下来。而徐钦也懒得跟他签什么合同了,要知道在这大明的地界上,就算是老朱家要赖徐家的账,那也得好好掂量掂量,这区区一个铁匠铺,要是敢玩什么阴招,那正好可以改姓。
接下来,徐钦继续带着一票懵逼的护卫们,在这坊市里面瞎逛。通过这一路下来,徐钦对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有了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当然也对目前的商业生态有了一定的了解。
就制造业水平而言,这个时代和蒸汽机正式出现之前的时代已经没有本质的代差了,尤其是中国一向在木制品工艺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比如刚刚看到的那个纺机,其精巧程度简直让徐钦都不由得赞叹。
而铁制品方面,不但有了成熟的批量产钢的工艺,甚至还能通过对燃料等方面的控制,生产出各种不同用途的钢材。从纺织所代表的轻工业和钢铁代表的重工业方面来看,其实确实是已经具备了大多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当然,中国相比欧洲的短板也很明显,一方面是教育模式带来的理论知识缺口,铁匠们知道某种煤炭或者某种木柴锻造出来的钢呈现出某种特性,但他们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水平,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酸碱性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他们是没法总结出来的,于是只能将这种经验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传承,而一旦出现什么意外,这种传承就极易断代;并且这种摸索出来的经验,受制于资源、传承方式等因素也妨碍了大规模的应用。
第二点则是政策体制的限制,比如说海禁、重农抑商,甚至是科举制度等国策也对这种未来的变革有着极大的妨害。
在这一路上,徐钦稍微理了理这方面的思路,不过暂时也找不到有什么好办法能够破解这个局面,因为这个核心的点在根本的政治制度,要想改变就只能从根本上着手,其难度之大简直不可想象,恐怕只有将朱棣扶上位了,从他身上想办法才行了。
因为时辰还早,在有了对大框架的基本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