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悟道是修道的基础,见性是悟道的最基本证明。道只可以自修自证自见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也不可能相信的,即使是相信,也不过是迷信,唯有见性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道的存在。
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道教名家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非常积极的探索修仙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炼学说和修炼方法,他们的精神动力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度己之外,还要度人。所以,道教一直说“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还有个得道二字。“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法则,那么修道之人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法,去造福人类,就能像仙人那样成为大智大慧者。因此,学道、修道者,不仅要延续生命,做到肉体的健康长寿,还要成为大智慧者,生化精神,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以达到死后的精神的永存。
道教正一派天师张道陵在立教时,将传统的民间巫术及神仙信仰和道教思想为一体,完整了道教的信仰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老子想尔注》又说“道意贱死贵仙。”珍爱生命和追求健康长寿,既是道教劝善成仙生命伦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的。道教徒总是向往自由逍遥,及生命与大道合一的神仙生活,相信通过修道、悟道及炼养,不仅可使精神生命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使生理的生命达到脱胎换骨。而作为一个道教徒,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含义,才能在修行中真正体悟到大道的精髓。
首先道教是把人看成是形、气、神或命与性的统一体。在对人的基本结构的认识上,道家通过形气神理论和性命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从而完成对人的纵横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完整把握。在对人生历程的认识上道家提出了一套从先天一气胎儿、婴儿、孩儿、成年并最终成鬼或成仙的完整过程的理论。在对人生特性和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上道教认为,人生存在生难永恒性、形体滞碍性、苦痛常伴性、祸福无常性等一系列的有限性和局限性,而人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有限性和局限性惟有修道以成仙。
所以道教将成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之后,有许多成仙的途径与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丹药、存神等等。然而通过历代前辈高真们的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系统的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所以自东晋以后,天师许逊就《灵剑子》一书提出了修炼内丹借以成仙的方法。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茅山派道士苏元朗、云阳派道士张果老、灵宝派道士钟离权也非常重视内丹术,他们在许逊的观点之上提出了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魂魄)与外在炼形体(手提)和服食丹药相结合,基本上达到了三合一修炼的境界。张果老还注解的《阴符经》撰写的《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以及钟离权写的《灵宝毕法》都是当时修仙的秘笈。
修炼内丹成仙的方法到了宋代算是一个高峰。再此之前,天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里面就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提出了要想成仙,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开始。而修品德又称谓外修,但外修是为内修打基础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进入修“真”的深层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道”。所以《真诰》里面说:“不修道德,乃学道无成。”《金莲仙史》也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所以宋代金丹派道士张紫阳根据自身修修仙经验写出了《悟真篇》,在修仙需要道德的基础上开始提出了修炼内丹成仙除了道德之外,也要修炼功德的说法,表示没有功德的人,练内丹也是没用的,把修仙和个人的功德修为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堵塞掉了那些不修功德的人的成仙途径。
由于古时内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这样就封闭了普通人的修仙途径,所以在古代除了加入道教,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之外,基本没有另外的修炼途径。
不过这么多年了,驱魔师们倒是越来越少,修炼成仙的也没有一个,估计要不了多久,驱魔界就会彻底消失了。
就是现在,驱魔界也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高手不高,年轻人更不用提了,很多人都处在刚入门的程度。
也许不久的将来,异能者会取代驱魔师也说不定。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