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七章 深信不疑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难得来一次帝都,胡文海仔细的将熊猫国产化的项目进程了解了一遍。虽然这些资料,从理论上来说属于绝对的军事机密,但对他来说,却是网开一面。

    国产化项目组的几个分组负责人,相当热情、甚至是仿佛把他当成了上级领导视察一样,事无巨细的把当前项目进程向他进行了汇报。

    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细致工作,胡文海每年在得到空军的“购机款”之后,至少都能保证三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熊猫国产化项目组即使不算国家拨款,光是从胡文海手里就已经拿到了小十亿人民币。

    放眼全中国,这个资金级别,已经足够让很多饿的嗷嗷叫的军工企业“黑眼珠子见不得白银子”了。

    一方面,这笔资金用于对f14战斗机本身的技术研发和仿制,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对一部分合作的军工企业进行升级换代。

    对f14的逆向工程,进展的倒是颇为顺利。熊猫国产化项目组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研究组织,而是担负了国内f14战斗机的相当一部分维护工作。

    胡文海从格鲁门购买的大修线,被空军放到了冀省。国产化的研究员们几乎是轮流在大修线上常驻,早就将f14的大修技术掌握了个通透。

    有了这条大修线,不仅中国的f14不用再看美国人脸色,更是对熊猫国产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钱、有技术,f14的逆向工程对这个时代的中工人来说,实在是没有失败的理由,甚至没有耗时太久的理由。

    两年多的时间里,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早就在屠基达的带领下,完成了对f14的测绘工作。从理论层面上,中国航空人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了三代机的魅力。

    但是摸清了f14的机械部分,还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三代机的卓越性能,是建立在对二代机的全方位性能超越上的。

    f14的多余度模拟电传和革命性的航电设计,足够中工从头再消化上十年的。很多技术,中工企业看起来,倒也和“天顶星人”的科技没什么区别了。

    不说别的,就是f14机鼻下面那个tcs吊舱,集成了ec电子战设备和红外传感器。analr23的红外探测竟然能与雷达系统结合使用,这就像是要让数码相机能够被安卓系统的手机遥控照相一样。而同时代的空中美男子大概相当于什么呢大概是波导能玩贪吃蛇的黑白屏组装机吧。

    十年的差距,或许还是往少了说的。

    而f14上面类似的“科幻”功能,还有战术数据记录系统,超高频、甚高频无线通信数据链,iff识别、hu平显f14的平显可不是立了一块反射屏在控制台上,而是豪奢的将整个前挡风玻璃内侧都涂上了反射层。

    就是驾驶员正前方的战术电脑超大显示屏,按照历史上国内的技术发展进度,大概也非得要等到二十一世纪才能给中国飞机装备上。

    而f14独特的机身设计和飞行模式,更是对飞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算中工的逆向工程天赋点的再多,飞控的数据也是拿不到的。

    毕竟就算能够扫描一个人大脑里的每一个分子,也不可能因此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要完成f14的航电,就只有熊猫国产化项目组去一点点总结它的控制律。

    说到底,就算熊猫国产化项目组里的研究员都是三头六臂,架不住国内工业体系的积累实在是太少了点。

    偏偏军委和国防科工委对熊猫国产化的要求和普桑国产化有些类似,坚决不能接受在熊猫上搞“瓜菜代”。既然要仿制,那就只有比原版更好,断然不能有“将就”、“对付”这些情况的发生。

    毕竟要搞三代机,这些门槛总归是要迈过去的。现在不搞,也只是犯了“懒癌晚期并发拖延症”,早晚逃不掉这一刀。早点在熊猫国产化中攻克了这些难题,也能为国内研发自己的三代机提供技术储备。

    测绘完成,只不过是排骨吃掉了外面的肉,剩下来的可就都是硬骨头了。

    比如说翼匣的制造,ag9雷达的开发,航电系统,机载电子战设备,战术电脑和中央空气数据计算机

    摆在胡文海和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研究员们面前的困难,只会变的越来越多。

    好在蓝色小药丸带来的收益,至少还能持续十七年时间。每年三亿、五亿的扔下去,扔上个三、五十亿,真没有什么迈步过去的坎了。

    至少只要有胡文海在,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研究员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胡文海在项目组里足足泡了一整天,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研究所。

    对这种看到自己播种下去的希望逐渐茁壮成长的感觉,他甚至有些兴奋的上瘾。就连之前面临的科威特人的拒绝,似乎都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不过当他从研究所里出来,仍然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再去找科威特人是没有用的,科威特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的国家。美国人的要求是他们无法拒绝的,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雷神和休斯公司身上。

    几天之后,魔都方面传来消息,新科晶圆厂试生产准备已经进入尾声,终于要进入正式投产阶段。

    这个事关新科公司未来十年的重要时刻,胡文海是断然不会缺席的。

    在帝都机场的候机大厅,胡文海看了看手表,和倪光南、孟正峰正要准备起身登机。

    说起来胡文海也不是没有想过弄上一架商务机,以他时常可能化身空中飞人的情况,一架随时想走就走的商务机倒也不是光为了充面子,而是有着切实的工作需要。

    不过这个事情他还没有打好主意,毕竟作为国内第一个私营企业“资本家”,再来一架私人飞机好像有些太出风头了。

    当初因为私人飞机的事情,可是没少吸引民间的目光。对艺人来说可以不管好名声、坏名声,只要知名度高都能变现。但以胡文海敏感的身份来说,太出风头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自从新科集团浮出水面以来,一些南方城市思路比较灵活的官员,甚至把招商引资的主意打到了他的头上。毕竟新科集团不管怎么说还是一家中国企业,绕开了如今外资进入中国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合资企业中方股份必须占有50的要求。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