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一章 铁路包干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什么?你没说。这个三产能够大量解决铁路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

    胡文海有些惊讶的看着胡胜利,实在想不通,这么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却被铁路局的人给打了回来。

    “说了。”胡胜利一脸的沮丧,摇头苦笑:“其实真说起来,根子不在这个这个事情,而是在我啊!”

    “小叔你的资历问题?”胡文海心下了然。一点就透。

    “差不多吧,也不光是资历问题。”胡胜利叹了口气,说道:“这里面事情复杂的很,我的资历是一方面,毕竟刚工作没多长时间,三产公司的事情我来提上面肯定有顾虑。除此之外,虽然是三产公司,但毕竟还是有级别的。我即使是大学生。可也没有这么快就当领导的道理。上面对我们的计划也有些意见,认为我们提出的路线不太现实……”

    胡文海摆手,打断了胡胜利的话,直视他问道:“小叔,究竟是什么原因,你能不能和我直说?”

    胡胜利愣了一下,最后才僵硬的点了点头:“在局里征求意见的时候,我的领导评价不过关。”

    “你们领导对你有意见?”

    胡胜利无奈的扯了扯嘴角:“是也不是。我一个科员,他对我能有什么意见?之前我就提过三产和盘活资产存量的事情,我们领导始终都是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他是怕引火烧身。咱们这个方案如果实行顺利,最后很可能会对铁路托运系统形成竞争吧?”

    “对,不仅是竞争。”胡文海若有所思:“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搭建起来这个体系,整个铁路货运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至于托运,很可能干脆就被我们给吞并……”

    胡文海没说出来的设想,铁路系统如果能够提供更大的运量和更灵活的配货方式,受到影响的可不仅是铁路的货运系统,而是整个中国的物流系统。铁路比历史上更迅速的大发展,必然会影响到********的公路运输生态。

    “没错。”胡胜利嘿了一声,点头:“其实我们铁道部还是很有改革动力的,从1980年就实行了多种经济责任制,现在各单位对经营成果是要承担经济责任的,而不是过去那种一切凭计划运作的方式。咱们这个计划实施起来,虽然表面上看绣城铁路分局的收入会有一定提升,可这是抽了堤内的水来浇堤外的地。”

    他脸色严肃,仔细的给胡文海解释道:“托运和货运系统现在的内部清算价实际是和成本严重背离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分局,而不是站段。路局给站段留利水平很低,分局收走了站段的绝大多数利润,起了一个平均再分配的作用,这里面涉及很大的利益。可如果我们的速递系统搞出来,站段搞三产的利润分局还有什么立场征收?这威胁到了分局自身的权力地位!”

    “嘿,我明白了!”

    胡文海点头,虽然还有点迷糊,但总算是大约搞懂了这里面的道理。

    说到底,他这个三产方案主要依托的是站段展开业务,那么由各站段自行组织基层队伍就是最合适的方案了。后世那么多快递公司,也只有顺风是自己开发当地的业务团队,其他的快递公司都是搞加盟承包制。将各地的快递业务交给当地人去做。

    可站段掌握了三产的业务能力,最先威胁的就是目前铁路体制内正在实行的集中再分配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分局的权力很大,利益自然也就最多。要打破这个局面。虽然发展速递三产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可分局看到的却是自己权力的流失。

    胡文海眉头紧皱,对铁路系统的不了解,让他完全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目前看来,指望分局能够通过通勤包干的请求,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小叔。我想再试一试。”

    胡文海低头想了很久,最后抬起头来,虽然皱着眉头,但并没有就此打了退堂鼓:“你能不能安排我,和你们分局的领导见一面?我觉得还是再努力一下,取得分局的支持。对这个计划非常重要。”

    没有绣城铁路分局的支持,最大的问题就是拿不到通勤列车的承包权。除非是一个站段、一个站段的去谈,可这样一来,方案执行的难度简直增加了一百倍不止。

    胡胜利沉吟了片刻,点了点头:“文海你在绣城的名声,见一面我想还是没问题的。”

    绣城铁路分局虽然不受绣城管辖,但毕竟还坐在绣城的地面上。对于可以在绣城“横着走”的胡文海。多少还要卖些面子。

    ……

    胡胜利的沟通果然很快就有了消息,听闻是新科公司的胡文海,绣城铁路分局的人很痛快就答应了这次见面。

    要说绣城铁路分局,那在全国铁路系统上都是有名的存在。八十年代,绣城铁路分局的职工人数高达八万人,全绣城就没有一个单位比铁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了。整个绣城被一条穿城而过的铁路分为南北两个城区,铁路拥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市场等一切社会功能,绣城铁路号称是“铁半城”。半座城市都和铁路拉的上关系。

    作为近年绣城风头一时无两的新科公司,绣城铁路分局对胡文海可谓是闻名已久了。

    “这位就是小胡同志了吧?”一个穿着老式中山装的五十多岁男人,上下将胡文海的样子打量了一番,不由亲切的笑着迎了上来。

    “这是我们分局的刘局长,刘局长,这就是新科公司的老板胡文海了。”

    “刘局长您好。”胡文海主动伸出手来,脸上带着笑容,也是紧走两步迎了上去。

    “哎呀,真是久闻胡总的大名了!”刘局长用力的晃了晃胡文海的手,转头看向胡胜利,又说道:“我说胜利你这个同志,怎么不早说和咱们绣城新科的胡总是亲戚,怕我们占你们老胡家便宜是不是?咱们铁路是那样的单位嘛!”

    “呵呵,局长您开玩笑了,我这不是参加工作也没多久。文海虽然叫我一声小叔,但关系早就出了三服,挂嘴上不合适。”

    “也对,也对!”刘局长哈哈笑着,前面带路:“难得胡胜利同志能这么沉得住气,看来以后还要给你多加点担子才是!”

    刘局长推开自己办公室的门,门里是一个装修并不怎么讲究的小房间,大概也就是十多平方米的样子。老旧的办公桌椅和沙发,除此之外办公室里只有一个铁皮文件柜。地面是被常年蹭出镜面的水泥地,墙上是有些斑驳的涂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