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七章 商业体系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成了大下岗对南方来说,或许也是个很大的麻烦,可并没有存亡危机那么严重。因为南方私营经济发达,下岗工人转身就能在私营工厂里找到新的工作,或者做些小生意也能轻松糊口。

    可对东北来说,当大下岗来临,国营企业崩溃,私营经济却无法发挥出南方的作用,无法吸纳那么多下岗工人。

    这是悲剧发生的根源。

    可是说到底,东北私营经济发展缓慢,这个锅真的扔不到别人的头上,更多是人们观念、思想的问题。

    早期商业环境的野蛮和无序,是制约私营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经营资源被极大的浪费在这个系统的内耗,以及对不规范市场的防备、保险之中,限制了资本的再次投入热情。

    赚了钱不敢扩大经营规模,反而像过去的地主老财一样。想着存银行或者买房置地,规避市场投资的风险。

    如果能够解决市场环境这个问题,自然能极大的提高私营经济发展的速度。

    而前期胡文海可以自己投资,搞京东体系来建立一个基础的互信格局。当这个互信的基础产生。到时候就能把这套体系向淘宝方式转换,除了仓储、物流以外,这个体系还可以提供厂家与商户的评级,让诚信和名声真正拥有变现的意义,极大的推进社会商业体系的建立。

    到九十年代,哪怕东北的私营经济仍然没有南方那么发达。有这套系统的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选择可就丰富多了。

    胡文海双目炯炯有神,满脸振奋:“我有一个新的计划,小叔、老夏,你们看看这样能不能做起来?”

    ……

    当胡文海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胡胜利和夏博洋整个人都已经石化了。

    胡文海开始不过是要做一个铁路系统的三产。或者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可是怎么一转身,他似乎是要重新打造整个渤海省的商业体系了?

    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我们能做到的吗?

    沉重的压力和对自己的怀疑,让胡胜利和夏博洋根本拿不出主意来。虽然理智上,他们觉得胡文海设计的这套体系,应该有不小的实现可能,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金钱扔进去。可是感情上。两个人真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建立这个系统的能力。

    只能说,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庞大了,庞大到哪怕是以国家力量去推进,都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地步。

    “政府?”胡文海嗤之以鼻:“要指望国企,或者国家单位的那些老爷们,那这事儿才是真的搞不定。”

    “这话不好说吧,像这种大规模的项目。除了国家单凭咱们自己?”胡胜利看起来颇为犹豫,他实在无法想象,没有国家力量的主持,这么大的项目要如何入手。

    “就得靠咱们自己啊,不说别的,你们想想,我们如果在渤海省的省会盛京建设物流总仓库,依靠通勤列车的便利,货物可以保证最快能朝发夕至吧?可同样你在盛京给绣城寄一封信,你要多久能收到这封信?”

    “一周……”

    “标准答案,最快一周。”胡文海点头:“差距是什么?是效率。除此以外,这个项目要说服国家来做,牵扯到多少个部门?渤海省内的,商业厅、工业厅、银行、铁路局,仓储需要成立当地企业,拨划场地和建筑,组建各市分公司,还有车队和送货工人。既有条条,又有块块,涉及到省厅协调,当地政府,甚至是铁路系统,协调下来需要几年时间都算短的。再说,甚至这个项目就根本不会开始,因为它肯定会招致供销系统最严重的反对和干扰。”

    胡文海这话倒是一语中的,因为如果他能把省内的所有货源都组织起来,并且这个系统运作起来之后,顺利的将货物送到所有个体经营者手上,那国营的供销系统真的就要面临破产了。

    供销系统目前唯一的优势,就在于组织货源这一点上。没有私营的大商场和大型批发市场,就没有资本能对它构成威胁。

    胡胜利和夏博洋被胡文海说的哑口无言,他们自己来做这个事情,今天下定决心明天就能开始动手。可换成国家机关来做,真的就是要先研究个一年两年,筹备个三年五年,组织个七年八年,十年以后说不定人走政息,在成功之前功亏一篑了。

    要这么说,虽然他们自己的力量薄弱,但效率却比国企去做高上了无数倍,反而更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那我们就自己做,不过文海,这可是需要好大一笔钱。你要想好,如果我们半路失败了,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啊。”胡胜利忧心忡忡。

    胡文海虽然有钱,但也不可能真的不管不顾的砸钱下去。他点了点头,同样慎重的说道:“小叔说的对,我们不能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以先小范围的试一试,看看人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方式。”

    “那要怎么试?”

    “还有两个多月就要过年了,我看我们可以先拿绣城的年货市场试试看……”(未完待续。)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