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七、八章 二吴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另外就是关于盘活资产存量和成立三产总公司的做法。这个倒是让上面的不少人都大开了眼界,原来企业手里的不良资产还能这样搞!

    只是二轻和商业局、二商局系统要有什么反对,却也抵不过工口的能量更加强劲。

    说到底售货员这个工作吃香,和上层商业系统的发言权完全不是一回事。毕竟还是七个工业机械部,出的工程师更多不是么。

    而胡文海借助项目大力推动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同格里希对上层的触动一样。感觉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好像没什么信心能推行下去。

    和这样一份全面而成体系的改革样本比起来,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搞出来的动静,就有点成了绣城脚注的感觉。

    而一手缔造了绣城改革局面的胡文海,此时却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于一场龙卷风的风眼之中。

    他来到帝都,完全是为了另一件事,一件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事情。

    专门为中国市场增强了动力。优化了高原性能的黑鹰直升机,正徐徐降落在帝都北航学院的一处空地上。

    林千军顶着巨大的风压,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亲自拉开了黑鹰直升机的机舱大门。

    胡文海带着头盔和墨镜,裂开嘴“无声”的向他笑了笑,在林千军的禽兽托扶下,干脆的跳了下来。

    背后的直升机发动机声越来越小,胡文海摘下了头盔和墨镜。有些激动的和林千军拥抱了一下。

    “林主任,你可想死我了!”

    胡文海笑的阳光灿烂。

    “想抓住你胡文海可是不容易!”林千军打趣他,将他引到了操场的旁边。

    在离直升机略远的操场边缘,一群人正热切的等着胡文海的到来。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熟人北航的副校长翟友江。要说大概还真是名字起的好,翟友江——朋友如过江之鲫。翟校长确实是一个,让人很难忘记的人。

    胡文海连忙伸出手去,和翟友江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北航,翟友江是项目组和学院之间负责沟通协调的主要领导。

    不用问,今天出现在这里的这批人,就是整个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主要领导了。

    在和翟友江打过招呼之后,胡文海有些拘谨、又有些激动的站在了一个和蔼的老人面前。

    林千军刚想给他介绍,却不意胡文海摆摆手拦住了他。

    “不用林主任介绍,我当然认识这位。”

    “哦?”胡文海对面的老人饶有兴致,笑问道:“那这位小朋友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恭谨的低头,声音里充满了崇敬:“您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可以有无数多的头衔,但是最终,吴老头上只剩下了这一个称呼。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其他的头衔和荣誉,在这个称呼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代表的是吴大观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无法动摇的地位,代表的是他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所付出的一生心血。

    在中国所有搞航空发动机的人,莫不是他的徒子徒孙。

    中国的每一款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吴老的努力和支持。

    所有关于他的介绍到此就已经够了,已经足够了。这一切成就和荣誉背后的汗水和故事,都可以留给读者去自行想象。

    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无到有的“爬”出了航空发动机的科技树。哪怕是放开任何限制。恐怕也很少人能够完全想象出需要面对的困难。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胡文海最深的敬意。

    “哈哈哈,可不敢当。”吴大观开怀大笑,航空发动机之父也是人,当然会在恭维和崇敬中感到高兴。

    不过有些人是在虚伪的恭维中迷失,有的人则是在世人的尊敬中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无疑。吴老是属于后者。

    “小胡同志你的事情我也很清楚啊,你取得的成绩,可一点也不比我差。”

    “我只是会赚点钱,哪里比得上吴老。”胡文海连连摆手,嘴上谦虚,鼻子眼睛都能看到笑的要飞起来了。

    同样是称赞和恭维。这话在吴老口中说出来,那就让人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舒坦。

    胡文海在吴大观这里用了几分钟时间,说了几句话。然后向旁边看了过去——顿时又是肃然起敬。

    “这位是——”

    胡文海又摆手阻止了林千军的介绍,正色道:“林主任不用说,这位我当然也是认识的。”

    “哦,那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面前这人。也是一个与吴大观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那种宽和、淡泊,奋斗和从容,锐意进取与和蔼可亲充分融合,发酵而成的特殊气质,让人亲近而又仰慕。

    “您是吴老。”胡文海朗声道:“您是叶轮机械的先锋,斯贝发动机理论奠基人,吴仲华吴老。”

    “叶轮机械的先锋?”

    吴仲华和吴大观这两位吴老。虽然都是姓吴,也都在航空动力领域里举足轻重。但人生的际遇,却相差不小。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中国航发行业的老祖宗,这个“之父”当之无愧。

    然而反观吴仲华,1954年底从美国归国,57年当选学部委员,58年被批白专,60年代初搞歼八发动机语言,64年又碰上了四清,66年以后,他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工作就被停止了。好在当时空军并不糊涂,对他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到70年代,他又重新“冒险”回到了科研前线。

    至于有段子说当年引进斯贝的时候,吴仲华是被人从牛棚里拉出来去震慑英国人的——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斯贝引进的时候人家吴老早就恢复工作,1971年就已经在全国开办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讲习班了。

    吴仲华当年是在斯贝引进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什么“扫地僧”,57年的学部委员在航发领域起码是独孤求败级别的。

    可也因为在科研领域耽误的时间太多,吴仲华心底其实还是有些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