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崇祯年间。
时值天下大乱,西北灾荒不断,官府贪婪,官逼民反之下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在不甘饿死的基础动机下掀起了绵延不绝的反抗之战。
这是一场没有对错的战争。
失去一切的农民为了生存,而同样为了生存和其他地区不被破坏的官府则举起屠刀。
此时,甲的后代已有数百人之多。
有贫有富,但基本上都是普通农民或给人帮工的长工、城里做小手艺的匠人、亦或者走街串巷的货郎儿。
乙的两个儿子所发展出的两支后裔,没遭灾的经过数代的发展已经成了当地颇有财力的大户,良田数千亩,豪奴无数。
另一支却因为从一开始失了基础,每次水灾都要借贷,数代人下来竟然已经失去了土地,在濒临饿死时参加了农民义军。
丙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几代发展,都是勤劳聪慧之人,虽未大富大贵,但也积累下数百亩良田,雇了长工,买下了丫鬟。
并且丙的儿子颇有向学之心,培养自己的儿子从小读书识字,虽然最终也没能考取功名,但家中学习的风气却是流传下来。
两三代人后,毕竟是比常人聪慧一些,因此丙的曾孙还是考取了秀才功名,又两代人这才出了举人老爷,出仕当官,最后当到了七品县令。
这时的丙家已然是街坊四邻口中的“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的典范。
最后说丁家。
丁家那三儿子之后的几代人都以屠户为生,利润丰厚,因而颇有闲财,几代人从小食肉,力气身高都远超常人。
又有机遇,遇到一位落难武师,供养多年,从其手中学得一身的好武艺,作为家传武功代代传承了下来。
……
清军攻破了城池,因城中百姓不愿剃发为奴,恼羞成怒的下达了‘屠城’之令。
甲之后代皆在此城中,因而无一幸免。
数百人全部化作了刀下鬼。
乙后代的两支在一种奇妙的场合下再见,只是此时事隔甚远,双方皆不相识。
只是那位参加了流民大军的长矛手在攻入那大户人家阔气的大宅的时候,心道这户人家竟和自己同姓!
丙的后代眼见大明大势已去,本想投水殉国,以全儒生之气节,然而怎奈秋深水凉,他便瑟缩回了沾湿的脚板,命令衙役给清军开了大门。
清军将领见此城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了下来,心中想要拿他做个表率,便提拔丙的后代当了大官。
其余各地官员见此纷纷效仿,于是天下千余城池竟少有反抗,轻易的被兵力不足的清军拿下。
丁家那欺行霸市,缺斤短两的儿子的后人却不像祖先。
眼见那清军入城后强***女,顿时愤而拔刀杀之,结果引来大批清军和汉奸围剿,最终靠着一身武艺砍翻数人后被乱枪刺死。
汉奸剥了他的皮,将他血淋淋的尸体吊在城门上示众。
旁人看在眼里,只道这人是“不识时务”。
只是许多年后。
本地老腔的说书人口中,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个姓丁的英雄好汉!
只是这故事里没有清军,他也不是什么屠户。
只是这故事里,没了那血淋淋的结局,成了他最后喝着酒,骑着马,在夕阳下策马飞驰而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