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六章 狡诈世家与忠诚魏延!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魏延的军事形象。

    武艺高强,但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

    老版的《三国演义》里演到魏延投诚于刘备的,当时诸葛亮就说他脑后有反骨,此人决不可用,让皇叔杀掉他。

    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史书中没有丝毫记载,而且之后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也一直都是信任有加。

    不过我们必须得谈谈魏延的性格。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这个人嘛,能力强,位高权重,深得信任,难免有些脾气,当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总之不太好相处。估计结仇也不少,不过有一个人极为关键。

    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杨仪和魏延不对付。

    杨仪是谁?!

    先是投诚关羽,后被推荐给刘备做了左将军兵曹掾,大概就是管兵事器械的。皇室非常喜欢他。后来做过弘农太守,又做了参军,一直跟随诸葛亮。后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大概统帅部机要参谋,中将军衔}。

    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杨仪的角色大致就是诸葛亮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时候,他已经对着地图规划出了大致作战方案,并且将军需后勤已经安排妥当了。

    但是杨仪性格上也有很严重的缺陷,骄傲自负,心眼小,爱发牢骚,后来也自己作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杨、魏二人的矛盾了。

    真是苦了我们的军师,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国志》的记载是,军师死前和杨仪、费、姜维定下了策略,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愿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里吧。

    军师死后,杨仪派费去问魏延,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你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费说杨仪不懂军事,我回去告诉他你的想法,就回去了。魏延可能觉得被耍了,立刻去追,晚了。

    魏延待人回去大本营,发现杨仪已经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兴,带人也往回撤,还烧了阁道。

    杨仪魏延分别上表,说对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蒋琬都更相信杨仪,还排了禁卫军北上。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杨仪大军,何平在阵前大骂魏延叛徒,魏延的兵士觉得自己大哥这么做不厚道,都跑了。

    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也跑了,但被马岱追上,斩杀。

    最后下结论说,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

    然而《三国志》的记录中我们会产生一些疑问:

    1、为什么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魏、杨二人军事都极为信任,如此大事身为前锋的魏延竟然被蒙在鼓里?

    2、为什么董允、蒋琬都相信杨仪,二人不和朝中皆知,朝廷如何判断魏延要叛乱还派禁卫军北上平乱?

    3、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军队里根基深厚,仅凭何平骂两句手下就四散而逃?魏延从未表露过任何要叛乱的意思,为什么手下士兵觉得错在魏延?

    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诸葛亮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死,或者制订了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魏延并不知情{很可能和杨仪有关}。

    撤军的事情是杨仪一手谋划的,魏延一心伐魏必会极力阻拦,正好借此除掉魏延。

    当时魏延身处前军,杨仪身处中军,又在诸葛亮的身边,因为之前指挥权在军师手里,军师突然去世,杨之前一直是军师左右手,此刻又以接班人的姿态出现,再加上性格非常强势,因此大军可能是可以听杨仪指挥的。

    魏延听说杨仪要撤军,派兵回追,但本是前锋又要赶在杨仪前面,出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对自身战斗力的信心,人数一定不会太多。赶到南谷口,两人根本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意思,直接火并。

    杨仪把控了中军,人多势众,干掉了魏延。回来了,军队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个交代吧,那就魏延吧,成了替罪羊。

    魏延和杨仪是在《三国志》中紧挨在一起的,说来也不无讽刺。

    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国志对他们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魏延是一个有性格的优秀将领,忠心耿耿,与叛徒二字毫无关系!

    这也是曹冲把魏延守卫贴身侍卫的原因,不仅仅是要给魏延一个资历,让魏延日后可以担当要职,更多的,是曹冲相信魏延的忠诚!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