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相互的信任,但是这却无法保证在多年之后,当那些领导退休之后,新的领导会不会再起这些个念头,从而产生一些矛盾。
且不说自己的国家,就是目前未来集团对全球科技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在他们的汽车发动机与生物钢推出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倍受关注。
而且在那个时候,间谍特工们的身影一波又一波的出现在他的实验基地周边,甚至他所熟识的人身边,都想窥视窃取他的重要的机密技术资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就是到了现在,在那些不被人所知的暗处,依然有各国派来的间谍在潜伏着,随时窥伺着他的机密科技。
纵使国家的安全部门也加强了监控与反击的力度,但总会有失误,或者是遗漏的地方,就是对于徐临渊而言,他不是神,也不可能事事都能够用科技手段监控发现并及时排除,也会有失察之处。
所以为了将来考虑,徐临渊自然也要未雨绸缪做出一些举措来缓解与国家之间这种可能会产生的矛盾,以及缓解世界各国在对那些科技觊觎不得后可能会做出的危险举措。
那么,将国家拉上战车,建立一座专门用于人才储备的高规模、高标准、高等级的学府,并全世界开放,吸取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进来深造学习,给那些国家看到通过正当途径也有机会染指到一些尖端科学知识的希望,那么派间谍特工之类的潜伏窃取活动,自然也会相应减少一些。
当时徐临渊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以及长远的打算与部署,于是就对这件事与中央的几位领导进行了深讨。
无疑当时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同与赞赏,并很快就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实施计划。
当时那个实施计划送到了徐临渊的案头后,徐临渊因为心中惦记着海洋基地的事情,所以只是大略看了一下就签了字批准,以后就没有再关注过,甚至都没有想到过。
这次费清远及袁志提起了这件事之后,徐临渊换了一种思维来考虑这件事,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倒是忽然觉得这件事也并非是小事。
既然现在那所学府已经建成,并且已经投入到了运营,也已经吸收了一批人才进来深造,徐临渊觉得乘去参加伊斯坦堡会议还有几天时间,他还是有必要去了考察解一下这座未来科技学院。
不过出了实验基地之后,徐临渊并没有直接去那座学府,而是直接回了家……
w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