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BORDER-RIGHT: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TOP: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LEFT: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BOTTOM: #a6ccf9 1px dashed"> style="BACKGROUND-COLOR: #e7f4fe">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60%;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blue>
|
style="BORDER-RIGHT: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TOP: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LEFT: #a6ccf9 1px dashed; BORDER-BOTTOM: #a6ccf9 1px dashed"> style="BACKGROUND-COLOR: #e7f4fe">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60%;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blue>
|
“一二一,一二一,”一群年轻的学生兵精神抖擞的从张建强和吴兆麟的身边跑过。(读看看小说网)
不是他们不认识张建强和吴兆麟这两个武昌革命的首义功勋,只不过在严格的训练纪律和一旁陪着跑步的教官教官严厉到凶狠的目光面前他们不能停下,唯有将跑步的口号喊得更加的洪亮和整齐来当做对于张建强和吴兆麟的敬礼。
随着武昌首义,全国各地的年轻的爱国学子们作为这个时代比较清楚的一些人,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千里迢迢的赶来武昌,希望投身到革命当中,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和西方一样的文明的共和国家。而随着张建强的号召全国爱国学子来鄂从军电之后,更是又迎来了一批从全国各地赶来从军的*。
在原先的历史上,黎元洪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将这些满怀热血的学生们未经任何的训练直接的就组成了学生兵拉到战场上去当炮灰了。
而对于张建强这么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他知道什么最为重要,是人才。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接受过新式的教育,甚至很多人都还出过洋留过学,是站在这个时代中国最为顶尖的一群人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着一腔爱国的热血。
因此如果将这些人再稍作培养,补足他们在军事上的缺乏之后,那么他们就将是一支年轻充满朝气但又无比精锐的军官团,以他作为骨架建立起来的一支军队将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军队,而且是一支充满朝气和热血的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至少在国内是绝无对手,必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十几年后的黄埔军校不就是这样来的吗,集全国之热血年轻学子,加以军事磨砺,就组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北伐军出来。(读看看小说网)
而正是因为有着黄埔军校的这个例子,虽然外面还有着大敌压境,他也是日理万机,但是还是把军校用极短的时间筹建了起来。
没有校舍,就直接的以原先城中的绿营兵的营房当做学校,没有老师,先是将原先的测绘学堂还有讲武堂的老师都请回来,再从军中抽调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军官来担任老师。另外像李寿,宋占标等这些高级将官则都在军校挂个名,只要人在武昌,每周至少抽出一点时间来这里上一堂大课,讲讲战略,讲讲局势。
最终通过了粗略的考试进入湖北军校的学生有一千三百多名,他们其中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和学习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有新式中学的学历或者留过洋。而另外一种就是各地的讲武堂或者军校又或者在国外的军校念过的军校生,他们虽有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是张建强也没有把他们直接的塞进部队,也扔到了湖北军校来。
不过这两种还是有区别的,第一种必须经过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再进行分科,国内的讲武堂或者军校一般分为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重科,测绘科,而在湖北军校,张建强则增加了一个通讯机要科和情报科,这段时间则是四个月。所以他们六个月之后才可以从军校毕业进入军队。
而第二种,他们则直接的选择科目,并且按照张建强的规定,在两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考核,但凡对于自己有信心的就可以参加,只要过了就可以立即毕业,进入军队。
目前革命军有五个协近三万人,而这个兵力张建强并不满意,虽然张建强知道历史的趋势,知道很快南北就会何谈,但是他还是要保持手中的兵力,这才是根本。所以在不久的未来,他还要扩军,至少有三到四个师七八万人,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不被他随意的拿捏,像历史上的黎元洪一样被逼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