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二年,西元一六零四年春,京师东直门外的火车站左近,聚满了来回干活的民工。挑土的,打桩的,众人都是忙的前脚跟后脚。不用问,这就是在修铁路了。有过来看光景的,隔着老远就能看到一些人抬着那上好枕木的铁轨正在往前走呢,而在他们前边,路基已经铺好了,就等着这段铁轨上去后接缝了。
魏刚没有自己去说,也没有让李春圈拢皇上来说,而是让那工部尚书赵士祯在朝堂之上提了出来。赵士祯自从去年跟着京营去宁夏平叛后,对于这铁路更是大加赞赏。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就四处放言,说这铁路如何如何好。现下有魏刚在后边忽悠他一下,他自然是更加的赞成了。不过他在上书提出要修铁路的同时,还跟皇上说要在京师左近建一座钢铁厂。说是完全仿照辽镇那边的模样,这样修铁路用的铁轨,这边就能供应,当捎也能赚钱,然后还能把京营日常使用的武器给及时更新。据他所说,辽镇兵马用的火铳,可是现下大明最为先进的火铳,便是那火炮,也是很有威力。他同时还建议兵部把下边军士的装备都换成京营这般,那大明的士卒几乎就是天下无敌的了。
皇上自然是听不懂他讲什么了的,他也没有从李春李公公那里得到什么授意,他现下学的最多的一招就是推,一推六二五,这样的事。他直接就推给了内阁首辅沈一贯。一句沈阁老看着办吧,替朕省点钱,然后就起来走人了。他现下可是很想念宫中新纳过来的兰贵人,整天和那位腻在一起,他这岁数也是年轻,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白日宣淫这样的事对他来说,那都不算是什么事。而且他好像还特别喜欢大白天的跟那兰贵人在一起“运动”。不用问,这所谓的兰贵人,自然是锦衣卫李豹给找来的。差不多算是鹰眼当中秘密培养的少有的几个女特务了。其实当初还有两个,便是送给那方从哲的两个侍女。
沈一贯自然是早就知道,他肯定是不乐意的。一个是因为这件事背后就是那郑国舅在谋划,他现下虽然没有跟这郑国舅公开翻脸。但是两个人已经貌合神离了。若是他答应了,那些江南士子们估计都会在背后骂他。当年张居正推出那新政,虽然给朝廷增加了赋税,可背后还不是被江南士子怨恨。也就是张阁老当初势力极大,朝廷内外,军中上下,都是没有什么阻力。便是有人想用下三滥的手段对付他,他身边还有个戚少保呢。就这样,他一死之后,祸乱就殃及他全家。沈一贯可不想步张居正的后尘。他对于江南士大夫,还是很小心的。虽然那苏州的东林书院时不时的就会有人放出惊天之语,但是那就是书生在那瞎拜拜,根本就影响不了朝堂。所以沈一贯也是不把那东林书院的人当做一回事。可是现下你这一修路,直接就是要断了江南大族的财路,他们要是不恨你,那太阳就是打西边出来了。沈一贯也是学小皇帝一样,直接一推,说问户部,户部有银子。那就修,户部没有银子,那就不修。至于那赵士祯提出的什么修建一座钢铁厂,然后把大明天下军卒都换成京营装备,那简直就是在做梦了。那要多少银子。京营是皇上自己花内帑练出来的,其他各处军兵。他可没有银子来这样败坏。
户部尚书方从哲直接就是一句没钱,完了就站在一边上不做声了。方从哲也知道这修铁路是那郑国舅的主意。按理说他已经和这郑国舅的麾下--镇国公魏刚打上交道了,甚至买卖都做了一年多了,也算是郑国舅夹带里的人了,这事他该是支持配合才是。可是他背后听了魏刚的劝告,说是郑国舅就要求他说户部没银子,然后这铁路最后还是按照山海关到京师这段的修筑法子来修,由泰和钱庄出钱,这回条件不是什么铸造银元了,而是要单独成立一个铁路局,归属工部来管,先是泰和钱庄替工部管理。等到十年后,才归还给工部。毕竟,这铁路是人家私人修的,朝廷可是什么都没出。
方从哲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如此表现。沈一贯在旁边一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心道这方某人看来和自己还算是一路人,以后谋划大事,还得找这方某人。
不过沈一贯没想到赵士祯接着就提出来用以往老法子这办法,朝廷出面借贷,从泰和号借贷,然后钱庄管理十年后,归工部管理。
沈一贯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事大概那郑国舅背后早就谋划好了,哪里还在乎他这个阁老。他干生气也是没有办法。而且这个时候司礼监那边还送来了小皇帝的旨意,说是就按照去年的办法办。沈一贯心道你不是不管了吗,怎么现下又过来横插一杠子。他有心反对,可是又找不出什么理由。后来他索性也是不管了,不过他存了个心眼,他要让人知道,这事是那郑国舅在背后谋划的,他要让江南那些士大夫们知道,一切都是这郑国舅闹腾的。
至于魏刚,没有人知道他在这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去年平复宁夏回来后,很多人还想着皇上该给这位功勋卓著的国公一个什么功绩,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皇上竟然啥也没说,直接就把这镇国公的功绩忽略掉了。而那位镇国公,也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局面。后来众人一想,也该如此了,那魏和尚已然做了国公,再往上升,那可就是要封王了。这可是个敏感话题,此时是不易说出来的。
对于这一切,魏刚早有谋划。天启二年,小皇帝已然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好到两年了。魏刚自己培养的人也是培养了一年多了。前头已经派出去一批了。分在过去的九边军镇。他们都是按照魏刚当初在培训班抑或是学校里教他们那样,在地方上执行政务。具体的一个任务就是把流民还有闲杂人等抓起来往关外送。其次还有任务就是治理地方上的山水。说的白一点,魏刚让这些新官们在九边地方广种树木。特别是黄河左近的边镇,那更是要注意这条所谓的母亲河的问题了。
魏刚在那个时空的中学时代,对于地理和历史也是学的很好的。他学历史知道在唐朝的时候,山西陕西地方还不到处都是黄土,很多地方都是有树林子的。到后来,这气候变了,这黄土高原便也坐实了这名称。跟着流经这黄土高原的河,也变得更黄了。一瓢水能有半瓢沙子。生活在这个地方上的人,都是要从土里刨食的。旧有的土地因为土壤沙化问题,渐渐的变得没有肥力,然后变得贫瘠。想要找到好地。那就又要重新开荒,重新把树给砍了。这里是汉人的发祥地,几千年的耕种和战乱,这地方越来越变得贫瘠。最终还只是为了从土里刨出那么一点吃食。他对这个地方的想法就是,直接把人口减少,然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