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飞行员,就是感受的最真切的人。别看这些飞螳只有5米长,仅仅他们战机的三分之一不到,可是,那双大翅膀以及生物特点所带来的空中机动性可不是人类的战机可以媲美的。
像什么持续翻滚,连续筋斗,甚至眼镜蛇机动,虽然这些精英的飞行员也可以做到,但是绝对无法像这些虫子一样轻松做到。甚至有一名飞行员,看到过这种虫子在高超音速下直接张开翅膀超高G减速来躲避攻击的,而它之前才刚刚爆发加速到三马赫以上。
不管是飞行的灵活性,还是在爆发力上,这些飞行员都极不情愿地承认,他们所谓的先进战鹰远远比不上这些虫子。
还好,它们除了威力比较大的“机炮”外,那些导弹一般的东西好像只能像火箭弹一样直线攻击,此时人类的空空格斗导弹就占了很大的优势,要不然,在数量略少的情况下,人类战机也坚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那些战机没有受到电磁脉冲的影响,这就要说到飞螳体内的一种寄生虫了。这种导向蠕虫应该算是虫族的轻型导弹,空空、空地、空舰,地地、地空、岸舰,就连舰舰、舰空和舰地的任务都能够完成,甚至可以从水下发射,而可以识别的目标,从飞机坦克到轮船大炮,基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它打不了的。
不是人类眼中简陋的火箭弹,而是全功能,自主导航,自主飞行甚至规避的,大威力武器。但是考虑到实用和效费比的问题,它的杀伤最大半径是14米,冲击波破坏半径是7米,而电磁脉冲的作用半径只有5米。
而且,李平的飞螳也没有用导向蠕虫攻击这群战机,只是在和人类的不断缠斗中吸取和积累经验,从而改进和替代李平给它们灌输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可是李平连同露易斯花了很大的精力从网上找来并自行修改的。
但是,即使再严谨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来证明,更何况李平这些根本不专业的理论呢。今天的空战,就给了李平一个绝好的机会检验飞螳的战斗技术。
把不好的去掉,好的留下,再度改进,加入刚刚得到的经验,李平的飞螳大军只会更加强大。
在很多飞螳被击落后,这些飞螳甚至学会了如何躲避导弹,不会像之前一样,傻乎乎的被导弹击落。
而经过了一场大战后,人类战机的导弹也消耗殆尽,油料也所剩不多,在战斗下去会对人类极度不利,不过还好,这次空战,起码消灭了一半以上的飞螳,虽然他们自己也损失不小,但是这些损失都是值得的,不仅达成了领导者们的目标,也让知情的人们从最初的惊恐中恢复了过来,开始理性的看待虫族。
逐渐的,人类战机开始返航,在战斗中的也在僚机的帮助下尽快摆脱了纠缠,脱身而去,于是,返航的返航,掩护的掩护,人类准备开始撤退。
“哼哼!杀了我那么多飞螳,还想那么简单的逃回去,想都别想。”看着准备撤退的人类,李平立马就解除了飞螳导向蠕虫的限制,这些飞螳早就装着六只虫子蠢蠢欲动了。
看着飞向自己的一片火箭弹,一些飞行员开始嘲笑这些虫子的无脑,虫子就是虫子,远远比不上人类。
也许光是虫子是远远比不上人类,但是在这些虫子的背后站着一个人类把它们这个整合在一起的时,虫子就不那么好对付了,更何况是一个对虫子来说最合适不过的生物和基因学家呢,再加上矽水晶的助阵,这些虫子击败人类,甚至冲向宇宙也仅仅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罢了。
一架、两架、三架……随着越来越多的战机被击落,人类总算惨痛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大和脆弱,不是什么简陋的火箭弹,这些东西简直就是最先进的空空格斗导弹。
红外干扰?没用!没看见那几架拼命发射红外诱饵弹的飞机几乎毫无反抗的就被打成了漫天的碎片。
雷达干扰?还是没用。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原理来制导的,目标判断能力和跟踪能力高的惊人,就连威力也大的不像话,甚至赶上一些反舰导弹了,基本上只要被击中,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
当最后一架人类的飞机被击落后,李平的飞螳只剩下一千七百多只,而且还有很多是带伤的。不过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物质和生命能量的补充,那些受伤的飞螳就会很快恢复,达到完美的作战状态。
比起虫族,人类的损失可就大了。先说说这些先进的战机,很多国家几乎把自己的大多数,起码是可以马上调动的绝大部分先进战机给调派到了日本,像是华夏和美国一样。
华夏是深深的知道这些虫子的用处的,得到了这些虫子,掌握了其中的技术后,超越美国也是轻松的事,所以他们才会拼命的搏一下。当然,那位高层也在其中出力不少。
而美国则是看到了这些虫子的前景,还有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最新锐的战机几乎派出了大半,本来还想在这次行动中压倒其他势力以便得到更多的利益,可是却没想到,竟然全部折损在了李平的飞螳手里。最近也不可能凑得出足够的空军了,除非用比较落后的飞机,不过,那样完全是在送菜。
其他的两个势力到还好,但也只是比华夏和美国好那么一点,实际上也是损失惨重。
而在这场空战中,人类最大的损失,就是那些大量精英的飞行员了。要知道,飞机好造,飞行员的培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要身体达标,知识上也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战斗的经验更是弥足珍贵
这次人类一下子折损了数千名精英飞行员和新型战机,在空中就暂时没有什么能够威胁李平的飞螳的了,而此时的飞螳,也加入了陆军的行列,开始在地面收套。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