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逃跑的时候,扔下了两万名伤员,减掉这部分,其实伤亡小于一比二。
单纯将普鲁士的胜利归功于武器,这对普鲁士是不公平的,完全忽视了普鲁士更高效的动员体系,毛奇更有秩序的指挥体系,甚至普鲁士士兵的训练和纪律性也都高于奥地利士兵,把这些原因统统不提,只说武器优势,过于简单粗暴,可因为更容易解释普鲁士过于轻松的胜利,因此这个说法迅速传播开来。
一方面让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其后装枪,一方面又让法国人觉得自己的武器处于劣势,不敢毫无顾忌的回应俾斯麦的挑衅。
见法国人没有上当,俾斯麦知道自己加的料还不够猛,还没有触及法国人的底线。
法国人的底线是什么,当然是普鲁士波兰合并,于是关于普鲁士王权问题,突然开始频繁的见诸报端。
为什么先在报纸上热炒,而不是直接行动,不是无法做到,而是因为俾斯麦还需要调动德意志民族情绪。
现在只是排挤了奥地利,却让南德意志邦国开始靠拢法国,他们并不想统一在普鲁士的旗帜之下,但德意志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德意志民族跟法兰西民族的恩怨情仇,让依靠法国只能是一种政治手段,而无法让普通公民接受。
所以俾斯麦热炒普鲁斯王位问题,不断的制造这样一种舆论,那就是法国利用大国强权在干涉德意志邦国的王位继承权问题。
大肆收买御用文人,让他们宣扬法国在欺负德意志民族的舆论。
一方面是已经借用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取得了德意志地区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一方面借助舆论攻势,让那些即便不情愿跟普鲁士共进退的邦国君主,也不得不迫于民族压力,站在普鲁士一边。
让这些君主心中不论多么的不想统一在普鲁士的王旗之下,也不得不站在霍亨索伦家族的旗帜下一起战斗,一起为德意志民族二战。
相比起俾斯麦的政治权术,以及不惜一切代价统一德国的意志,普鲁士针击枪的威力,可能就不值一提了。
俾斯麦才真正是一杆无比锐利的针击枪。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