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想怎么打,竟然就怎么打,把行营放在了什么位置?
白崇禧想起随枣会战,李宗仁曾告诉过白崇禧,指挥十几万中央军的汤恩伯就曾不听命令,自作主张把队伍从桐柏山区撤往北侧。深入河南躲避日军打击。
白崇禧虽然号称小诸葛,拥有着再多的计谋,人家不听他的,他能怎么办?他好后悔答应到这里来当狗屁行营主任啊!
反攻命令刚下,总不能立即撤回吧?
白崇禧只能静观其变,但他清楚,刚刚取得的胜利成果有可能会付之东流水,还有可能会连本带利,赔个精光。
张昊并不知道邱清泉师撤退了,他原计划是,一步步向南推进,到明天下午与邱清泉师汇合,从而协助邱清泉师顶住日军进攻。
张昊以为战场形势有大变动,白崇禧和其他长官一定会通知他的。所以,张昊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睡觉睡得很踏实。
天亮前,周围响起枪声,张昊被惊醒。
张昊端着冲锋枪倾听,二营营长李小彪跑来,大叫:“团长,不好了,有数不清的日军在机枪支援下,端着毛竹冲了过来。”
张昊从来没有听说过,现代军队还有使用毛竹当武器的。
怔了怔后,因为对敌情不明,当机立断,大声下令。机枪就地构筑阵地掩护,全体后撤。
本文没有贬低邱将军的意思,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确实打得极其勇猛,而且立下极大战功。但由于仗着是中央军,行动又确实常不听行营指挥,多次擅自行动,导致与其他队伍的配合出现严重问题。日军削竹为兵,展开反攻也是事实,中队在日军尖竹下,伤亡惨重。整个中国战场也许只要这一仗,日军大规模使用削尖了竹子。本文尊重历史,很多细节都有据可查。中队派系林立,直到抗战结束都没有能解决派系问题。中队的派系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名义上是统一国家,实际上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很弱。假如没有这么多派系存在,日本绝对不敢侵略中国。在具体的战役中,因为派系的存在,导致各部配合时常出现问题。政府能号召各派系一致抗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事实上,各派系也确实在各个战场上,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书带有一定史实性,阅读本书可以对抗战历史增加一定的了解。写作本书,花了极大功夫,欢迎书友能耐心阅读,并给予支持。本书把主角设置为川军的一个团长,其实是有深意的,军事书禁忌极多,有些内容不能涉及,还请广大书友能够理解。有机会的话,本人想与书友能够交流,本人很想听听书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