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百工匠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6章 青五色第(4/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拼起来。那时候我对瓷器的认知是一定要完整,这种残的就不愿意买了。然后我就问:“您这还怎么卖啊?“他说:“几百块钱,我不想卖,窝心;一千块钱,你也不给。“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碎了凭什么给一千块钱啊?然后就没买,这件事就过去了。

    这么多年了,我也不知道这个缸后来怎样了。今天看来,就是再打碎点儿,一块也能卖几千块钱。也就是说,把这缸买回来,打成碎块卖也卖很多钱,粘起来就更值钱了。很多文物在历史上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害,但它保留的文化符号不会丢失。当时我也没想开,也是让他那句话把我限制了,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文物的保护角度上讲,拿文物得非常小心,拿之前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想想这大龙缸,六百多年了,历经磨难,查抄以后退赔,到家门口给摔了,非常可惜。

    “永宣不分“是一句老话,经过这些年国内外那么多专家的研究,大致能作出区分。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永乐时期的款少,宣德时期的款多。二、永乐时期瓷器的釉面莹润,宣德时期瓷器的釉面就出现橘皮。橘皮是指瓷器表面像橘子一样,有点儿皱。三、永乐瓷器体轻,宣德瓷器体重。四、永乐青花的晕散不如宣德,显得更清秀一点儿。大概是这么几条,我们只需要做一个浅显的了解。

    我在2o多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听人家讲课。现在听到讲课的机会很多,那时候就得问哪儿有这种课。当时北京文物商店有专业人员的辅导课,工作人员就去听。有一个负责收购的业务员,一次听课的时候不是太专心,但他很聪明,进去待了一会儿,就听见两句话:“宣德瓷器的胎底是细砂底,摸着跟小孩儿屁股似的,滑溜;青花由于有苏泥勃青,深入胎骨,你一摸,凸凹不平。“

    隔了一段时间,他正好到山西出差,在一个集市上碰见一个老乡。老乡面前一摞青花盘子,都一模一样。他拿起来摸了摸青花,凸凹不平;一摸底,也跟小孩儿屁股似的,都对。但怎么有一摞呢?他心里也不是太有谱。他就问:“盘子多少钱一个?“老乡说:“8o一个。“8o块钱今天很便宜,当时很贵,相当于一个人两个月的工资。他就在那儿转幺子,着急,下不了这个决心。最后想来想去,咬牙买了一个,没敢多买,也买不起。今天从山西到北京,当天就回来了;那时候还得隔着差不多一个礼拜才到家。回来以后把所有专家都请来一看,大家都说:“这是永乐的盘子。“他急了:“人家那儿还有一摞呢!“赶紧又折回去了,结果再也找不着那个老乡了。

    他买的盘子是永宣时期最为常见的青花盘子,画的“一束莲“。莲花、莲蓬,配以茨菰、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叫“一束莲“。为什么当时烧造很多这样的盘子呢?因为永乐皇帝认为,为官一定要清廉,这个规矩也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当时烧造这种盘子暗含“清廉“的意思。青花,莲花,是利用了谐音。这几种植物各有含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茨菰,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以吃。它的叶形很锋利,但不伤手,花虽不耀眼,却默默开放,古人寓意它品行端正。红蓼,蓼花有刺激性,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太困倦时拿蓼花一辣眼睛,眼泪下来了,就不困了。卧薪尝胆的“薪“,说的就是蓼。蓼寓意君子不忘其本。香蒲,嫩的时候可以吃,今天菜市场有时还卖可以吃的蒲草;如果老了,可以用来编席,寓意君子的生活俭朴。这个“清廉“的款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都提倡这种式样的青花盘子。

    这个买盘子的人,当时是给公家收购。他得到什么经验呢?就是他注重了听来的细节,强化印象,并能够灵活应用,敢作敢为,把这个重要的东西买回来了。可惜没都买回来,买了一个,立功也是三等功。

    永宣瓷器是明早期的最重要的一个章节,它紧跟后面的就是空白期。历史上把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一共28年称之为瓷器的黑暗期。这三朝没有落款的官窑。官窑制度,在永宣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到这时期就没了呢?我们了解一下历史就会明白了。

    正统皇帝是9岁登基,宦官王振是他的启蒙老师,并控制朝廷。朱元璋当时有祖训“宦官不得识字“,因为他就怕宦官干政,但是到了永乐这就吹了。永乐因为他登基的时候受到了很多宦官的好处,所以他对宦官是网开一面。永乐的这个对宦官网开一面就遗祸于正统。

    我们都知道明朝这段时间有一个大的事“土木堡之变“,宦官王振怂恿正统皇帝御驾亲征,那后果大家都知道了,皇上被俘。当时皇上只有23岁,让我们今天来说,多少也有点少不更事,以为打仗哪儿那么容易。你看着你的先人能御驾亲征你就亲征,到那儿没弄清北在哪儿呢,就让人给抓着了。

    三个礼拜以后,他弟弟就登基,这就是景泰。景泰最有名的就是景泰蓝,我们将来也会讲到。景泰皇帝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这正统就给放回来了。当时瓦剌军说,这是一人质,没想到咱这皇帝又起来,这人质不大起作用,就给放回来了。放回来就在紫禁城里南宫,他一住就是7年。

    当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又生一件大事,就是所谓的“夺门之变“。正统皇帝翻身又起,把这个在病中的景泰皇帝就给捂了,然后自个儿又登了基。

    所以,这28年等于是三朝两帝,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官窑瓷器,包括青花瓷,所以中国陶瓷史称这段时期是“黑暗期“,也叫空白期。

    成化皇帝长时间没儿子,他自己也难过,总想这件事。成化十一年的时候,一个宦官给他梳头。成化照着镜子,看自己有白了,就叹气,说自己都变老了,可是还没儿子呢。这个宦官叫张敏,立刻给他跪下了,说:“陛下有子。“皇上十分惊讶,忙问原由,张敏就告诉皇帝:“您在6年前曾经临幸过一个妃子,她把儿子生下来了,现在藏在后宫,皇上愿不愿意见一面?“那皇帝能不愿意吗?马上变成国家头等大事。当时通知就下来了,皇上立马要到妃子这边来。

    这个怀孕的妃子姓纪,瑶族人。关于这一段,史书上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明史·纪太后传》:“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这段说得非常生动,我们用今天的大白话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