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笑道:“公子忘了当初拍下的土地么?”
刘墉有些明白了,诧异道:“莫非……”原来刘墉做的规划中曾以月明湖湿地公园为中心,沿湖打造并力推了一个高档休闲住宅小区。可惜当时那里还是远离县城的荒芜之地,又没有道路相连,特别是时局不明,而商家富户逐利之心作祟,对刘墉这一满怀期许、呕心之作竟无人赏识。刘墉心情愤懑不平之下自掏腰包买下了百余亩。他当时只是负气而为,没想到虞翻居然为自己建起了宅院。
“那要花不少银子吧。这可是富义百姓的血汗钱啊。”刘墉有些怪责道。
虞翻笑道:“公子爱民如子,虞翻何尝不知。公子请放宽心,建这宅院可没花县里一分,全是你自己的钱。”
“我自己的钱?”刘墉更不明白了。
甘宁在一边笑道:“公子有所不知。自打公园建成以后,虞公又将府衙迁到那边,如今驿馆、运动场、集市、花市等等一应俱全,那地价已上涨了十倍,让那些当初没买的人瞠目结舌、后悔不已。你那边地太大,咱们自作主张卖了一半,修了太守府还有好多剩余呢。”
刘墉惊喜交加,道:“城市都已发展到那里了吗?”
“是啊。”魏延也道,“当初虞公让我和甘都督在那边置地建府时,我们都嫌那里偏远,只因公子及虞公都在那边才极不情愿地建了。没想到只短短一年多,那里便成雒原最繁华之处。说到底,我们都是沾了公子的贵气。”
众人都相视大笑。刘墉又问道:“现如今雒原有多少人口?”
虞翻笑容可掬道:“以富义这中心,加上周边几个小城。有四万余户,二十七万多人。”
刘墉倒吸了口凉气。吃惊道:“居然有这么多啊。今年我取下冀州时,见袁绍的户籍簿上全州也才三十来万。”
魏延笑道:“冀州连遭战乱,苛税又重,百姓哪能安心养家,人口自不能与南方相比。不过,就那些人口,在河南河北一带也算多的。”
∵∵, 刘墉点头道:“确是如此。曹操见到冀州有三十来万人口,大喜过望,惊呼‘大州’。”
“曹操那是少见多怪了。荆襄一带时局平稳。人口数十万的城镇不在少数。雒原政治清明、轻徭薄税,又提倡人皆平等,重视人才,因而北方有大量人口来投,要不是田土有限,恐怕人口会更多呢。”
刘墉感叹道:“就是啊,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要分成三六九等?农民、商人、工匠都是靠勤劳和智慧,用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凭什么却要低人一头?他们地位最低,这样不能穿,那样不能用,可缴纳的赋税却最多。这公平吗?试想一下,若是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能有这么多丰富的物品。能有如此舒适安逸的生活吗?”
虞翻由衷地叹道:“老夫也是枉读诗书了。不过经过这几年,老夫感觉到了富义的变化。尤其是人的变化。老夫现在敢说,如果有外敌来袭。不用老夫张榜动员,富义众多老百姓便会自发组织起来,同仇敌忾,拼死保卫家园。”
甘宁也深有感触地道:“这里的确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做什么都得凭真本事。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就有了盼头,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便有了用武之地。”
刘墉笑道:“这叫‘有才才有位,有位必有才。’走,我们入城!”
刘墉见城池比上次回来时更加巍峨,更加雄壮,想来又再次进行了加固,看规模竟不比袁绍苦心经营多年的邺城差。抬眼望去,城门上的“富义”两字已经换成“雒原”,却是有州府的气象。进得城去,里面极其繁华,远胜以往。城里道路宽阔平整,四通八达,商铺酒肆林立,房屋鳞次节比,路上车马粼粼,人流如织,南腔北调此起彼伏,叫卖声、马嘶声、招呼声不绝于耳,刘墉不由想到《晏子使楚》里面写临淄人口众多的一句话,“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用在此处也极是恰当得。
“这边是新区,老区的繁华也不亚于此。”虞翻介绍道。
刘墉点点头,一路与大家交谈一路前行,行人见到虞翻都拱手施礼,虞翻含笑回礼。突然,有人认出了刘墉,一阵惊呼,“这便是制定富义发展策略,搭救我们的恩人刘墉刘将军,也是现在雒原郡的父母官啊。”街上顿时一乱,许多人跪倒在地,向刘墉膜拜。刘墉见这里面有男有女,更有不少老人,哪敢受此大礼,连忙翻身下马,将众人搀扶起来。百姓将刘墉围在当中,感激声、赞颂声此起彼伏,刘墉听了不禁面红耳赤,连称不敢。
刘墉回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大半个城都知道了,大家都聚了过来,夹道迎接刘墉。刘墉受宠若惊,便不再骑马,边走边向周围作揖,其他人等也下来牵马而行。貂蝉与蔡文姬在车中见刘墉如此受百姓拥戴,又是惊喜,又是欣慰,又是骄傲,直感终生有托。
一路簇拥着来到驿馆。这所驿馆是雒原府里接待使节的“五星级宾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刘墉几步抢上台阶,转过身来,只见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有的喜笑颜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感激涕零,有的顶礼膜拜……刘墉心头大震,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双膝跪倒,向众人俯身叩拜。众百姓大吃一惊,也齐齐跪倒行礼。
刘墉拜了三拜,直起身来拱手道:“乡亲们,刘墉何德何能敢受大家如此恩宠,请起。”众人都不起身,刘墉又道:“你们都是刘墉的亲人,快快请起。”
虞翻见众人都不肯起身。便劝道:“你们都起来吧。你们不起来,刘太守是不会起来的。”众人听后才缓缓站起。
刘墉先拱手道:“乡亲们客气了。没有你们的理解、支持和付出,又怎会有今日的刘墉。请诸位乡亲安受刘墉一拜。”说完。俯身又拜了三拜。
众人不知所措,受也不是,不受也不是。古时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虽然富义提倡平等,不过数千年的传统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的,大家见刘墉贵为朝廷重臣,本地最大的父母官,却如此谦恭有礼。平易近人,心中更是热血沸腾,感慨不已。
刘墉站起身来,拱手又道:“承蒙乡亲们如此看重,刘墉必竭尽所能,以报众乡亲厚望。”虞翻在旁道:“乡民们,刘太守舟车劳顿,可否先让他入馆驿休息,有什么事咱们以后再叙?”
人群中有人高声道。“各位乡亲,太守为了咱们太过操劳,我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