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龙镇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回 智用奴臣策毒计 疯心狂态伤天理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左手,如吃饭拿筷子、和干其它较粗重的活,都以左手为主。所以在少林寺练大刀时,也是习惯用左手。

    张帮在未进少林寺之前,他的声音并不沙哑,后来因为在练功过程中,发声吐气、以声助力。这样的喊叫,时间一长,就影响了声带,声音也变得沙哑起来。张帮这种嘶哑的声音,已成为慢性声带痹症,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些都是张帮身上的重要特征。刘五也是牢记他这些,将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真正的仇人。

    张帮当年自己选择的几门少林绝技,基本上都已练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泅水功也有很深的造诣,大力金刚掌也练至七成功力。

    由于张帮是幼儿学武,当时又处于家境贫困,他没有理由荒废时光,勤学苦练是他的根本,加上本身就有着不俗的天赋。在百数个少林弟子中,也难选出一个这样优越条件的人才。在当今的武林中,虽然说不上是顶尖中的顶尖,但完全能排得上顶尖高手。

    还有,张帮在少林寺十年之久,结识的师兄弟甚多,有的还结为拜把兄弟。在他出寺下山时,众师兄弟送别甚远。师兄弟们在一起,十年的深厚交情、十年的艰苦磨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互相鼓励,有困难一起度过,互相帮助。生病了互相关心,体贴照顾。像这样的交情,已深入血脉,是怎么也不易割舍的。

    张帮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父母亲自来少林寺接他回家,并说是照顾父母,帮帮父母的农活,他一点也没有怨言。知道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之事。离开寺院时,师兄弟们的分离相送,个个挥泪而别。

    出了少林寺、走出少室山回到家里,才知道父母叫他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纯属是个谎言。张帮埋怨父母,不该用这种方式骗自己和方丈大师。佛经里面有一句话:骗别人就等于是骗自己。这句话虽然非常简单,却很少人做到。他认为圆真方丈是位得道高僧,采取这种方式蒙骗他,辜负了他的一片善心。但这边又是自己的父母,只能将这件事藏在心头。

    张帮的父母知道儿子埋怨他(她)们,张义木无奈的解释道:“帮儿啊,不用这种方式、主持方丈愿意放你下山吗?不用这种方式、你肯回家吗?你又不是剃度弟子,不可能一直待在少林寺到老吧?当初为什么只允你为俗家弟子?俗家弟子迟早要还俗,学了本事应该要为自己谋条生路吧?”

    张帮认为父亲说的话不无道理。今非昔比,自己快二十岁了,必须为将来作个好的打算。但学了一身武功,又能用在哪个方面呢?

    正在张帮处于困惑之中,母亲李文英接着道:“帮儿啊,如今你学好一身少林绝招,要用在哪个方面,我与你爹考虑已久。给别人做保镖、开武馆,以及去给富家子弟做私人武师,或者管家护院,这些都不理想。近日传来好消息,”李文英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她怕儿子不愿去当兵,军营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过,再说要在军营混个一官半职也是非常不容易。

    这时,张帮听了母亲的说话,到了关键时候,又不将话说完,心里有些着急。父亲张义木又才说道:“这年头去参军报国,据说是护京特种兵,专门保卫北京城的,需招精锐壮士”

    父亲此言一出,张帮眼前一亮,他回答道:“爹、娘,参军好啊!我的功夫就是要上战场,才能施展得出来。”大出预料,父母原本认为儿子绝不同意去参军,张帮很兴奋的说道:“如果我在军营里能出人头地,一定要爹娘过上好日子。还有报答圆真方丈、十年来对我的诚心教导”

    两天后,张帮到了当地基层政府相关处报名,这批兵的录用要求有些高。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是以朝廷名义招兵,只需要精干壮士,以精而少,不是以广而多。本次招兵参与报名的,在张帮附近的几个乡镇,有一百多名,随后又经主要负责人进行挑选。

    张帮听说这次招兵很特别,知道自己的素质一定合符条件,更是兴奋不已。选兵负责人见到张帮身材高大,气宇不凡,一看便知,定有一身武功。于是就在张帮的名单上画一个圈。再次一点的就在名单上打勾。

    这次一百多人中,只留下了十八人,张帮自然就被选上了。

    张帮来到京城的军营后,作为一个新兵、无名小卒,就被上司呼来唤去,他觉得很乏味。开始来说,没有看出参军的好处在哪里,也没有给以什么特别的方式,只是与其他普通兵种一样训练。

    对于张帮来说,早已听到朝中汉臣曾国藩,应该算是半个老乡,而这次选兵又是他的主谋,怎么将我们冷落到这里呢?

    所以在张帮进入军营时,就不愿当一个被人管的小兵,因为他自恃武功超群。这些天,虽没有在京城军营呆多久,他看到校场上,教官在训练兵,还有操练武术时,包括里面当、正副使统领的功夫,都很稀疏平凡,没有一点霸气。

    尽管如此,无论张帮的武功多好,还只是个无名小兵,最多只是个武夫。就是曾国藩能赏识他,身为国之重臣,也不可能与他来往密切。再说国家要事繁忙,更不可能首先解决一个张帮的问题。

    曾国藩到湖南、河南招取精兵之事,也是太后批准的,招回多少新兵还得必须要太后的知晓批阅。太后对曾国藩是这样吩咐的,只要你是为大清着想,以后招兵的事,就可以自作主张。

    太后这句话非常有用,很多事放开让自己的大臣去办,反而还没有逆反之心。

    曾国藩更加感激老佛爷对自己的信任,既有大权在握,又能自己做主,这就是实权,一切都满足了。一些大臣都有这个共同的意识,这样就少了很多背叛之心。

    不过太后还有个与众不同的考虑。就是我慈禧听政、训政几十年以后,我满族官员还能掌控起大清皇权吗?所以她没有为自己的后代、辈辈****打算过。她还很清楚一点的就是,任何哪个朝代都有气数的,一旦变法变政,什么都改变了。

    太后撒手把有些权政交给身边的要臣,这些重臣大员,必然会死心塌地的为主子效劳,众臣们一旦有了高官品位,又能施政权威,有了荣华富贵,还需要什么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听政、训政四十多年,这个决策手段也是她人生哲学的重要部分。

    太后当时还有一个很有智慧的高见,认为无论曾国藩的势力有多大,在他有生之年,也决策不了整个天下诸事。意思是说,曾国藩成为自己的重臣之外,没有登上皇位的可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