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但是林丹汗的决策,把好日都弄没了。
林丹汗也无辜得很,特么的,开战前你们怎么不说这话。
开战前又有哪个蒙古贵族会想到情况会变成这样的局面。一边是大明的火器变得更加恐怖,蒙古骑兵在明军的火器面前根本就是送死。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大明又在草原上疯狂修建铁路和城镇,这一招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同时深入蒙古扫荡的明军。也对蒙古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现在蒙古主力见到如同006师那样的步兵师,基本上都是绕着走。只能进行提前的转移,来不及跑的时候只能放弃那些来不及转移的部落。
根本不敢派出主力与明军作战,以掩护那些部落撤退。
“我们要和明国谈判,再这样下去,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那些蒙古贵族们纷纷闹腾了起来。
眼前的状况,对于他们的利益来说,只有和大明谈判。实际上就是要想大明妥协,以保全一些利益。
如果真的撤退到了中亚。到时候他们还有多少利益能够剩下?
路上肯定要饿死人,而且还不知道大明会不会继续追杀他们。到时候一旦被大明持续追杀,他们将彻底完蛋。没有时间整顿生产不说,还没有什么好的抢劫目标,还要被持续追杀。
唯一能保住统治利益的,就是和大明谈判。
林丹汗只好顺应众意,派出使者与大明进行谈判。不然内部非要闹得天翻地覆不可。
……
话说朱由校接到006师的捷报之后,当场愣了半天。最高统帅部的一群参谋们也都惊愕不已,没想到战争走向会如此戏剧,明军主力都还没有和蒙古主力接触,蒙古主力就被大明给打残了?
“蒙古大约有五十万兵力,此次006师歼灭了蒙古骑兵达到二十三万之多。但蒙古的兵力还剩下二十七万左右,而且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蒙古人的精锐骑兵。”孙承宗分析道。
“现在的蒙古虽然元气大伤,但是依旧还有一战之力,只不过可能已经被006师给吓破胆了。”茅元仪推测道,众人不由点头,任凭神经再粗大。面对大明的机枪火力网,这年头的有哪支军队不崩的。
大明的技术进步,已经开始对蒙古形成碾压的实力了。
“看来朕此次亲征,真的变成出来踏春散心了。”朱由校不由笑了起来,指挥部内顿时一片笑声,气氛极为轻松。
凄风苦雨的艰难岁月已经变成了过去式,如今是朱由校君临天下的阶段了。但是对于蒙古统治阶级来说,此时就是凄风苦雨的岁月。
由于蒙古主力遭到重创,一时半会倒是没有什么蒙古骑兵前来骚扰施工现场,大量的明军士兵和工人们,日复一日的抓紧施工。铁路和沿途城镇、堡垒已经被大量修建了起来。
三个月,铁路就能修到后世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
后方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大量中央军在战时完成了换装,战争拖得越久,明军换装规模越大,对大明越有利。
同时还有大量重型火炮火炮被运到了草原,这些重型火炮都被安装到了城镇炮台之中。
炮台加机枪,这些城镇固若金汤。
这样的防御工事,蒙古人即便是有百万大军也拿不下一座城池。大明彻底占领草原,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这个时候,蒙古人的谈判使团来了。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大明还是给予了蒙古使团一定的礼遇,一路护送到了过来。朱由校随即也让鸿胪寺组建谈判团与蒙古使团展开谈判。
可以谈,有什么不能谈的。无非就是坐地起价、就地还钱的戏码。双方的谈判可以慢慢谈,但是修建铁路和城镇的进程是甭想停下来,该以什么速度修就以什么速度修。
反正不管谈不谈的妥,大明充分占据主动权。
蒙古谈判团在谈判桌上首先开出了条件,只要大明从蒙古撤军,蒙古愿意对大明俯首称臣、岁岁纳贡,并且马上断绝与建奴余孽的联系,并且协助大明剿灭建奴余孽。
“也许在开战前这个条件我们可以接受。但现在已经晚了,我们大明既然已经发兵草原,每天军费开支就是上百万元,这样的损失你们蒙古能赔得起吗?”大明谈判团十分干脆的说道:“你们想要停战也可以,让你们林丹汗率军投降,所有蒙古士兵放下武器,任由大明处置。”
“这不可能。”蒙古谈判人员直接愤怒的站了起来,大明的谈判人员干脆说道:“那就战场上见,分个高下吧!”
“这个,明国一向是****上国,我们蒙古已经充分意识到了错误,难道不能和平相处吗?”蒙古的谈判人员顿时就软了下去,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强硬的底气。
“你们是否投降,对我们大明来说,根本就无关紧要。只要我们大明将铁路修到哪里,你们蒙古在哪里就没有立足之地。只要一年,我们大明的铁路就能修遍整个草原大部分地区。到时候你们连坐到谈判桌上的权力都没有。”
蒙古人显然被惊呆了。
“不可能,一年怎么可能办到。”蒙古谈判人员惊呼道,一脸的不相信。大明这边的谈判人员干脆把地图拿了出来,在谈判桌上摊开。
“我们大明的铁路仅仅不到半个月,就已经修建了500里,三个月就能修到你们的新王城。再过三个月,就可以再修一条横向的铁路,到时候你们蒙古直接被切成四瓣。”被派来进行谈判的大明鸿胪寺的少卿直接笑道:“哈哈,到时候你们蒙古如何在草原上立足?”
“不,我们不相信你们大明有这么强大的财力,能在草原上修建这么多的道路和城池。”蒙古谈判人员本能的选择了不信,因为这地图上所描绘出来的未来蓝图,对于他们蒙古来说,简直就是绝杀。()
本书来自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