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坦克启示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M12自行火炮第(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M12自行火炮

    安德烈所说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现在双方之间的差距可以说谁都看的出来,而他们也刚刚挫败了敌人的一次攻击,可以说士气正好较高涨,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反之,若是继续等下去,法国人那边如果再继续等到了一些支援,特洛德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但是呢,特洛德也无法忽视这里面存在的风险。首先从兵力面来说,他们仍然是对方少很多,若是放弃地形优势主动出去攻击的话,这里面的损失绝对不会太小。而说句不好听的,在这个阵地里面的都是德国人,算是全都死了,安德烈也不会心疼。

    而且呢,特洛德所接到的命令是守卫这个阵地,并没有和敌人一绝死战的必要。若是他轻易听信了安德烈的建议而打输了这场战斗,那么这里面的责任绝对都会扣在他一个人的身,安德烈这个幕后主使反倒会逃脱于事外。

    正因为如此,在三斟酌之下,特洛德还是没有同意安德烈打出去的建议,而是准备继续留守这个阵地。不仅如此,驻守这个阵地的大多数德军军官也认为留守在这里较妥当。

    毕竟刚才特洛德他们已经打了法国人一个下马威了,现在的法国人肯定只是在坚持最后一口气,而他们也是不会知道德军这边会不会继续有援军赶来了,若是再来一个像是特洛德他们这样战斗力的队的话,那这些法国人也不用打了,老老实实的把枪丢在地,原地投降好了。

    但是,在特洛德和绝大多数德军官兵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的时候,法国人的支援却真的是来了!

    法国人的这次援军来自于一只美军和法军混合的部队,其在步兵面法军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在坦克及其他载具面,则几乎都由美军来提供。

    而其最为致命的,还是美军的自行火炮!

    在望远镜之,特洛德看到了美军的部队,渐渐地出现在了天与地的交接之,而当看到那些自行火炮的身影的时候,特洛德真是恨他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直接听了安德烈的建议一股作气的消灭这股法军。毕竟和这个难度起来,在美军的自行火炮的洗礼下面,守住这个阵地才是更难的!

    而特洛德所看到的自行火炮,虽然是他没有亲眼见过的型号,但是在德军和苏军的战略情报共享之,他却看到了这辆战车的身影。

    其名为T6火炮运载车,后来则更名为M12自行火炮。其的底盘源自于美军大量生产,且广泛利用的M4系列。在火力系统面,则装备一门155毫米的M1A1式加农炮(早期型号装备的是155毫米1918M1式加农炮),火力在当时的自行火炮之,已经属于一个乘的水平了。

    (PS:当时美军认为由法军在战前所设计的,于二战之完成的传统的GPF(Grand-Puissance-Failloux)身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所以美军果断的为其装备了M1A1式加农炮,而事实证明这个选择也的确是必要的。)

    而再继续参考了底盘的适应性之时,其的实战能力会更加一个档次了,毕竟和一些由重型坦克的底盘改造的自行火炮相,M12在机动性面还是不错的(公路速度大致在25KM/H)。

    由于M12和美军之前所使用的M7牧师自行火炮虽然使用同样的底盘(早期的M12,也是T6所使用的是M3的底盘,和M7牧师一致),但是二者却有着几乎跨时代的剧变,这是美军在自行火炮之路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不过如此成功的M12却因为种种原因的干扰,其列装数一致不去。这之有政治面的因素,更是有M12自身面的原因。

    虽然在这之前说M12属于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但是这却不代表着其在战场面真的广受好评了。广大使用M12的官兵,在对M12的评价之,其对其最大的诟病还是来自于其可怜的载弹数。

    一般来说,火炮运载车和自行火炮属于一个互相交叉的范围,双方呈现出一种‘你有我、我有你’的情况。

    区分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因素,体现在其是否能进行独立战斗这一点——广泛性的来说,火炮运载车需要有弹药装载车、甚至是人员装载车协同跟随才能进行战斗。而自行火炮则是浓缩了这几种单位的一个能够独立战斗的单位。

    至于M12呢,其也失败在了这个出身面。在面我们已经说到了,M12自行火炮原名T6火炮运载车,是一种无法单独作战的单位。但是在进行整合升级之后,早期的M3底盘被更换为了M4底盘,而M12也具有了T6不具备的独立作战能力。

    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能力是有限的。M12虽然完成了整合,但是备弹量却只有几位可怜的十发,这使得其必须由弹药装载车协同才能持续战斗。

    而且在成员的携带面也不太能令人满意。虽然理论M12是可以装载一个单位的炮兵小组的,但是在实战之,在M7面所使用一个炮兵小组,可以说完全不能满足M12所装备的这门155毫米M1A1式加农炮的需要。附加出来的炮手及装填手也需要乘坐其他运载车进行协同作战。

    综所述,M12实际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基层官兵对他的的确有一些好感,但是却说不好评如潮;级也肯定它做出的跨时代的贡献,但是其也并没能完成完全的改变,而是成为了一种近似于半吊子的产品。

    没人知道M12的明天会如何,是会继续改进而大量生产,还是戛然而止,终结它短暂的一生?

    本书来自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