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我们这次的目标,不要和友军的火力重叠了。”在开战之前的最后一刻,特洛德也不忘像是平常那样在提醒一句。这次作战不同往日,可以说是即使他们发挥失误也不可能会出现岔子的绝对稳妥的局面。但是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作战里面却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们,不只是安德烈,德军上面肯定也会在这段时间里面考察他的可靠度。毕竟他虽为安瑟伦直接推举,但是除了打过几次较有名气的战斗之外,便也和其他小队长没有什么区别了。
而安德烈呢,自然还是那个不着急的样子,至于安东也像是受其意一般比平时懈怠了许多,虽然依旧对于小队进行督促和提醒,但是不管是深度还是频率上面都有着极大的减弱。而另外一个早已经退居二线的副队长——娜塔莉亚,更是什么都没说,任由这两个小鬼行使他们的主张。
“嘭!嘭!嘭!”在早已经超过了预定的攻击时间之后,德军这边终于是在发射了几枚信号弹之后开始了他们的总攻,特洛德拿起话筒,沉稳的说道:“217,出击!”
顿时间,数十辆战车以及几百人号人的步兵混编部队冲向了英军的阵地,双方的兵力之差一时间竟然达到了恐怖的一比七!而在坦克上面的的比例也有着一比四的程度,可以说这是一场无论如何英国人也不可能取胜的战斗。
但是既然话已至此,为何英国人不提前撤退呢,而究其原因也只能说这是德军为了这个战斗不仅成功而其还能体现出效果的所使用的一点小阴谋罢了——德军并不是一起集结在英军的这个阵地附近的,而是缓缓地增派兵力,这种方法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让英国人没能在一开始察觉到他们所处在的绝对被动,而在发现德军的兵力已经数倍于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已经是身处于被半包围的状态了,除了等待援军,自然也是毫无办法。
但是实际上就算是英军来了援军,也是很难敌得过如此之多的部队,更不要说现在德国人已经向他们发起了进攻,所以说现在的这帮英国人就算是插翅也难飞了……
虽然我众敌寡,但是该拿出来的认真劲还是要有的,而在每一场战斗里面,特洛德指挥更是从未缺过席,他拿着话筒说道:“各车组自行短停射击,我们将保持在进攻速度上面。”
至于在安德烈这边,其也是装模作样的让安德烈暂时听从德军的安排,当然了,安德烈说的也很明白,这是德军的安排,而不是安德烈的安排,虽然二者在行动上面完全是一致的,可是这却关乎到安德烈的面子问题。
虽然苏军战车的速度较德军的普遍偏快,但是实际上像是IS-2这种重型坦克由于装备了更大口径的主炮,所以是需要更多的瞄准时间的,因此双方在进行速度上面几乎是保持着一致。而在火力上面,由于安德烈他们的弹药难以快速补给,所以自然是要比特洛得那边稀松了不少。
可是即便如此,数十辆坦克加上长程火炮的组合火力打击可以说真是让英国人来头也抬不起来,虽然‘萤火虫’有着足够傲人的火力,加之APDS的强大穿甲能力,是可以在这种远距离战斗之中仍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的。可是除了APDS本身的精度问题之外,视野遮蔽已经成了英军坦克手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喧嚣的炮火轰炸之中,他们甚至没法锁定远距离茫茫连成一片的德军,只能在尘埃的间隙之中勉强寻找到一两个目标并快速的给予打击,精度什么的,可是要比使用短停射击的苏德两军还要差。
但是呢,真正让英国人吃惊的也不只是德国人如此大动干戈的动作,而是在这样一次本应名不见经传战斗之中,苏军竟然也混在了其中。虽然他们已经知道此时苏军已经和他们在北欧开战了,但是实际上双方的战斗还处在初期水平,很明显苏军还没有拿出他们的实力。
而现在,苏军竟然出现在了德国西部的莱茵战线上面,这可就太值得让人关注了,弄不好这可就是苏军的一个大动作了。他们也立刻将这个情报发回到了后方,并且希望后方就算不看在他们战斗努力的份上,也要是为了彻底调查这个情况而过来将他们救出。
不过呢,很可惜的是,德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根本没有和他们墨迹的打算,在火力上面毫不保留,甚至可以堪称浪费的使用便是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了,这其中很大程度上面就是一个面子工程而已,虽然对于这次战斗无益,可是大国上面的邦交,岂能是小家子气的打打闹闹能搞定的?而就是这样,在特洛德和安德烈实际上与英军的‘萤火虫’交锋之前,就已经有少量的‘萤火虫’宣告受损或是战斗不能了。
而相比起被炸的只能躲在战壕里面抱着头盔哀嚎的英军士兵不同,德军的士兵大多都处在坦克或是装甲车的掩护之下,步坦组合进攻有条不紊,轻重武器一应俱全,各式装备应有尽有,早已经准备好了堑壕战的他们,已经决定在冲入英军阵地的那一刻,便直接给予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就已经完全不能称得上是交战了,而是德军一方的表演罢了,至于他们对面的英军,那也只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罢了。如何扳倒这枚棋子不管关键,关键的是如何漂亮的、干脆的、尽力展示军威的扳倒这枚棋子。
不过既然说这是个棋盘,那也总会有一些奇妙的局面出现,而正是在德军将这盘棋下的顺分顺水的时候,英军这枚棋子却出现了一点小状况。
简单来说,就是其根本没等到德军动手,就自己将自己放倒了……
换而言之,其实就是,投降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