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对抗的过程漫长而缓慢,滥觞应该始于1897年,其时日本因移民问题而与谋求吞并夏威夷的美国发生摩擦。︾,
夏威夷是中美航线上最重要的中继站和美国捕鲸船的主要补给基地,美国于一八七四年承认了夏威夷王国的独立,但此后几度试图将其兼并。日本在一八七年与夏威夷王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签订了日夏修好条约,此后贫苦的日本农民不断向夏威夷举家移民。到一**零年,夏威夷群岛的日本移民已达一万两千人,而美国移民还不到两千人。
一**三,夏威夷的美国移民“四大家族”在美国领事馆和一百六十名海军陆战队成员的帮助下发动政变,推翻夏威夷女王、建立“共和国”,日本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向夏威夷派遣军舰。日本派遣军舰的行动虽然没有干涉美国侨民政变的目的,但还是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华盛顿受到秘密报告称“浪速”号为夏威夷的日侨运去了武器。
一**七年二月,由于夏威夷地方政府开始阻止日本移民入境,美国和日本就夏威夷移民问题首次发生纠纷。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命令“浪速”号巡洋舰再次前往夏威夷示威,美国针锋相对,派出“费城”号战舰与其对峙。直到一**八年美西战争爆发,这场危机才以“夏威夷共和国”政府向被拒入境的日本移民支付七万五千美元赔偿告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七年六月,夏威夷共和国与美国在华盛顿签署合并条约,同日麦金莱总统将该条约提交参议院。此举遭到日本的激烈反对,日本驻美公使星亨连夜飞书国内,建议外相大隈重信“利用日夏现存的关系。以报复之名义迅速派遣若干强大之军舰,占领该岛”。
随后,日使再次向美国递交照会,称“日本扩张活动的范围在太平洋”。直到该年十二月,日本才撤回对美国吞并夏威夷的抗议。
美国吞并菲律宾则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和震撼。当时,日本海军以“观战”名义派遣“浪速”、“秋津洲”、“松岛”三舰前往马尼拉。目睹了美国亚洲舰队击败西班牙舰队的经过。此后日本国内关于菲律宾问题产生了分歧,军部里主张南进的一派与外务省主张北进的一派发生对立。
“南进派”要求援助菲律宾运动,至少改美国独占菲律宾为日美合占,理由是“帝国国防应以菲律宾及马来附近为第一线扩张,谋求东亚之安泰”;“北进派”则认为将来日本国防第一线是中国的满洲和朝鲜,而非南方的菲律宾。
由于当时日本要抵抗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以及后来三十多年里“北进派”始终在日本战略思想界占主要地位,美国占有菲律宾才没有成为日美交恶的导火索。
但南进对日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占领菲律宾无异于在日本南进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一颗炸弹,只要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没有结束,日本早晚要引爆这颗炸弹。
而日美真正开始关系紧张,则是在日俄战争之后。
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最感失望,因为日本在韩国和南满推行了狂热而露骨的“关门”政策,其程度是当年沙俄做梦也不敢奢望的。
一九零七年七月,俄日秘密签订了第一次协约,划分两国在蒙古和满洲的势力范围。并共同反对美国企图分享满洲市场的企图。
美国起初一如既往地在满洲坚持“门户开放”的主张,但是很快在日本人面前碰了壁。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在战后试图收购南满铁路。但被小村外相否决。日本人利用行政措施和歧视性铁路收费政策,慢慢地、有计划地排挤和根除美、英等国在满洲的企业和贸易。
毫无疑问,被德皇称为“西奥多一世”的老牌帝国主义者罗斯福不能对日本人的小算盘坐视不管。美国先以限制日本向加利福尼亚移民为报复武器,随后又提高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生丝的关税。
哈里曼收购计划破产后,美国试图再次撬开满洲的大门,罗斯福总统提出由中、美、英、法、德、俄六国共同收购南满铁路。将其和俄国手中残余的满洲铁路合并,由六国共同经营。这一计划毫无悬念地被日本拒绝,其作用只是令日美矛盾更加激化而已。
而悬念于一九零七年四月十九日揭开。这一天日本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从此开始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时代。虽然在日本还要仰仗英美资本及市场的最初阶段,《帝国国防方针》中的某些条文只是埋藏在海军造舰拨款下的一条暗流。但是终将不可避免地公开化,并在将来全面爆发。
所以,罗斯福决定派出大白舰队在全世界作炫耀性巡航的时间正是一九零七年六月。在私下场合里罗斯福也毫不隐瞒他派舰队到太平洋巡航的真意:威慑日本。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战列舰队环球航行的真正目的,是对日本开始萌生的非常丑陋的战争谈论的答复。这是我所知道的下面这句话的最好范例:‘说话和气,手持大棒’。”
而对于中国的政坛和政治形势,美国也在积极扶持“亲美”派。
日俄战争后,徐世昌成为东三省总督,耶鲁大学毕业的唐绍仪为奉天巡抚。两人都是袁世凯北洋系统的实力人物,也被认为抱有亲美情绪。
在美国的提议下,东三省的清廷官员开始考虑引进美国资本,修筑新民至法库的铁路,并将其延长到齐齐哈尔,形成环绕世界的“环球铁路”的一环。美国还提出建立东三省开发银行。这些举措势必打破日本在满洲的独占地位,因此引起了日本极大的不安和敌意。
尽管美国的提议在东三省实施得非常困难,但令美国人感到欣慰的是南方又有一位强势的亲美人物在崛起,那就是陈文强。()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