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号舰长潘正平立刻出现在全息界面上:“潘舰长,我命令你,立刻停船!马上发射装有零号机体的信使囊包,对周边一千公里半径内的海底沟谷进行四元相位扫描。我需要找一块相对平坦的海底平原,面积不小于四千平方米的正方形,而且附近还要有铁、锰之类的金属矿脉,这个任务可以交给你的火力手,呵呵,她不是总在抱怨自己无事可做吗?”
除了苏别丁,昆仑号基本上没有配备什么重型武器,这艘巨型潜水舰理论上仍然是隶属工程部的特种载具,而不是枢密院统辖下的超级战斗兵器。因此,潘正平手下那位女火力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整个船员组里最闲得慌的人。除了几个月前在对马海峡过了一次瘾外,那姑娘几乎找不到任何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遵命!”潘正平立刻向舰桥下的导航员和女火力手发布了一连串命令。
“我们将在南太平洋的水底建造一座海底金字塔,一座可以联通造物主的星塔。”安秉臣说这话的时候,试着用自己的精神去触摸了一下意识深处的诺瓦。
但那位真知者没有做出反应,不知道是因为她目前的状态太虚弱,还是安秉臣的精神之触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也许,他根本就不是异能者的料。
“星塔原来是金字塔形状,六十多米的底部边长,完美的三角椎体,这让我有了很多联想……”沈莉沉吟道。
“我也有类似想法。”安秉臣点点头:“有那么多任星台操作者,这个东西的概念十有*在人类远古历史上出现过。没准古埃及人也从某种渠道得知了这个秘密的部分内容,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它,进而将金字塔当作转世永生或者冥界力量的象征,至高无上的法老当然才是享用这份殊荣的唯一人选。山寨的星塔变成国王的陵墓,完全合情合理。”
“我记得,第一座金字塔是公元前2680年的卓瑟王金字塔,相传为当时的法老王宰相伊姆贺特普设计督造,这位伊姆贺特普因此被尊奉为智慧之神。这个时代是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期,因为开创了建造金字塔陵墓的风俗也被称为金字塔时期。”沈莉道:“第六任星台操作者消失于四千七百三十三年前,那位操作者活动的时间段正好与金字塔首次出现的时间相吻合,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对沈莉的推测安秉臣深以为然。掌握了星台神通的星台操作者,很多时候仍然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诺瓦,身灭神伤之后逃到南美的栖身处,居然还能吸引一帮本地巫毒教徒为自己修建神庙。又比如安秉臣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脱离过本地文明同类的协助。
谁也不能保证,以往的星台操作者,会不会利用自己手中的神通来引诱和驱策那些远古帝国呢?这种事情从逻辑上完全讲得通,从天而降的来历不明者被封为护国*师,各种匪夷所思的说法引导着国王和他的子民们,最后只给后人留下一大堆悬而未解的谜团。
“没准,那位伊姆贺特普宰相,就是我们要找的第六任星台操作者。”
安秉臣的大胆推测让沈莉陷入了沉思。现今的埃及人属于白种人,是希腊人和西亚闪米特人的混血后裔。但真正的古代埃及人却是货真价实的黄种人,因为地处炎热地带肤色通常被晒成古铜褐色。古埃及人尊奉的也是多神信仰,与目前的伊斯兰国教截然不同。
从澳大利亚地下溶洞中发现的线索可以证明,第六任星台操作者可能是远古华夏文明成员,至少绝对是亚裔人种。以他的肤色,加上星台赐予的神通,要想在古埃及王国混个宰相,应该不是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还从反方向来推测也说得通。也可能,古埃及宰相伊姆贺特普就是第六任星台操作者,他首开历史先河建造了金字塔后,又继续向东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也许他在黄河流域学会了古中国人的柱网结构,还认识了一位给他留下深刻烙印的当地女子。所以,才会在澳大利亚的地下溶洞中,有那女子的石雕。
和诺瓦和历代星台操作者一样,这位前辈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如今都已随风而逝。
前面六位星台操作者,都没有能成功建造星塔,完成与造物主的沟通。
七个小时后,当安秉臣从数小时的睡梦中醒来时,潘正平从舰桥那边发来消息。通过信使囊包发射的十六只零号机体完成了对周边海底的勘察扫描,符合安秉臣要求的地点共有八处。每一处都有不小于四千平方米的海底平台,附近也有丰富的锰铁类金属矿藏。
考虑到智库要求星塔的建造应尽量避开外界干扰,安秉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处位于四千两百米深度的海底平原,那是八处备选地点中最深的地方。
四号舱区的卡鲁们也完成了采集者的制造工程,四号舱区的库房里只剩下四千五百个空空如也的合金圆筒,因此换来的九十多只散发着蓝色幽光的“水母”三三两两地围聚在舱室甲板上,营造出一幅如梦如幻的场景。
“马上把它们全部装入信使囊包,准备向预定位置发射!”
得到指示的数百台卡鲁立刻开始了另一场看似混乱无序,实则颇有章法的骚动。舰上所有人员已经得到明确指示,不得干扰卡鲁们的任何行动。
因为采集者们最终抵达的目标位置相同,所以每个囊包里要装入两只采集者。忙碌的卡鲁们得到了闻讯来看热闹的舰上人员帮助,不光沈莉带的材料组,汉特博士带领的航天组,甚至随船考察的生物组、气象组的工程师们也都纷纷上阵。唯一还能留在原地保持不动的,只剩下何昌发的老民兵,以及舰上的保安组人员。
这些技术人员与其说是帮忙,倒不如说是想找机会亲手摸一下采集者,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当然,客观上他们还是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摸上去有点果冻的感觉,软软的,有弹性,还有点凉,温度应该低于三十七度。”一位瘦瘦的年轻男工程师蹲在地上嘟囔着,同时打开了自己的腕式终端,借助附近的一台零号机体实施扫描。“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卡鲁很相似,纯粹的流体结构,有很强的能量嬗动信号。”
他站起来的时候,正好看到靠近的安秉臣,随即礼貌地笑笑,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工程部通讯组,秦子明。”
“哦,你就是秦子明,久仰。”安秉臣握紧了那只枯瘦的胳膊:“你提出的速率和噪值信息理论,实在令人耳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