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七艺”七艺”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教育所设的主要学校教室学校教室课程,包括古希腊智者派创立的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古希腊柏拉图创立的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者从学法入门,逐级学习算术,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最高层为神学。
六艺“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是在中国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书,学字习写的教育;数,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
发展
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孟子·见梁惠王》中记载:“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气”。
到了周代,就叫做序。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国学:先秦时代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太学和学。太学和学都传授六艺,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乡学是地方设立的,比如州郡县设立。是与国学相对的一个机构。
稷下学宫:这里讲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机构。就是战国时期齐宣王设立的稷下学宫。也就是我们所的百家争鸣的发源地。设于临淄稷下。是当时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农家等各派的汇集之地。兴学论战,评论时政,教徒授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首次大碰撞。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书院: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有四大书院。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东林党人士。
名称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学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06年~公元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学程度。
到01现在最近的明朝也有(公元1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而且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学课程是中国第一套正式的学课程。
4校级分类编辑
幼儿园
幼儿园是人们在进入学以前,学校学校接受教育的一个组织。理论上是让孩子们更加愉快的度过童年,适应集体生活。一般为~6岁的儿童。学前班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儿童进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适应集体生活的过度阶段。
学
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1岁为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主要教授课程有语文,英语,数学,思想品德,美术等。
初中、高中
学校学校普通初级中学(初中)、普通高级中学(普通高中)、高级职业中学/职业高级中学(职高)、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技校)。
大学
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专科院校)。
其中,学和初中属于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非学历教育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盲聋哑学校等)。
各级各类的培训学校,如国家行政学院下属的中国政通教育公务员培训学校,中国政通政法干警培训中心,以及中学培训学校至善教育,中学辅导的培训机构。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