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七章 南国烽烟(上)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雷、李二人起义队伍的镇压,让奕詝感受到卫**还有好多的地方是不完善的,尤其是他们对武器的依赖度。

    当雷、李二人的起义队伍不畏生死,拼死冲锋的样子,竟然把卫国第二军给冲开了一个口子。

    还有就是卫**的士兵,甚至军官的大局意识太差了,这使得他们缺少一种凝聚力。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这一次战役就俘获了大量的湖南,广西的年轻强壮百姓,他们可是最好的兵源啊。

    因为有清一代,就有着无湘不成军的传统。

    当然,收获也是有一些的,那就是卫国第二军现在已经不害怕杀人了。

    特别是三个师长:张亮基,刘长佑,江忠源经过这次战役的锻炼,现在变得更加稳重了。

    奕詝看到这样的变化,心里想到,牛人就是牛人啊!

    不过,就在奕詝在心里赞赏第二军的时候,突然接到两广总督耆英的信件,要求四阿哥帮忙。

    奕詝看完信件后,勃然大怒,因为可恶的洋鬼子竟然在大清的土地上逞凶杀人。

    事件是这样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月二十八日,六名英国侵略者携带手枪等凶器,闯入广州城西黄竹岐村,与村民发生冲突,当场打死村民一人、重伤一人。

    村民无比愤慨,将六名英国强盗全部殴毙,弃尸河中。清两广总督耆英闻讯,急忙派兵前来镇压,先后逮捕村民十七人,以讨好英国侵略者。

    其实,这是耆英被打怕了,大家想一想,英国远东兵力有多少人啊?他们现在的兵力投送怎么样?

    在英国,包括印度,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域,总共,也就两万多人。用风帆木船投送到中国,那就得绕过大半个地球,而且,现在的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凿通,英国敢冒这样的险吗?

    另外,现在奕詝还又和英国进行了经济绑架战略,英国更加不会动手了。不过,奕詝现在还是不敢和英国进行对抗的。因为,打仗打得就是经济啊。

    现在的英国,是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最强盛的时代,皇家海军可以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海上力量,就连法兰西都望其项背,更不要美利坚了。

    但是,奕詝觉得,该强硬的时候也要强硬一下,就是恫吓也是要进行的。

    于是,奕詝立即修书一封,让耆英不要轻举妄动,此事交给自己处理。

    于是,奕詝立即从西江率军南下,朝广州的珠江口驶来。就在奕詝大军朝西南的广州驶来的时候,英国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德庇时亲率兵舰来广州,要求耆英将参与抗英之村民不分主从,全部处斩,“并将黄竹岐及毗连之滘表,坑滘二村洗平,以昭儆戒。

    不过,耆英却将奕詝的书信给了德庇时,德庇时发现竟然是那位在东北发展事业的四皇子的书信,也就慢慢地舒缓下来,而且最后,将兵舰返回,停泊在香港背面,九龙南面的维多利亚港。

    不过,这些军舰并未熄火,而是随时都可以出征的样子。

    四天后,就在德庇时有些不耐烦的时候,奕詝率领着两万大军,抵达了珠江口,然后,从九龙的一个叫大水坑的渔村登陆。

    本来,想直接登陆九龙的,可是,奕詝随行的里面,根本就没有一艘军舰。

    奕詝害怕自己从九龙登陆,怕英国的远东海军舰队把自己给下了饺子。

    当然,奕詝从九龙登陆的消息同时被耆英、德庇时给收到了。不过,德庇时却没有理会。

    因为,在德庇时的想法中,他认为奕詝的部队只不过是一群梳着辫子,穿着宽大的衣服,手里拿着长矛,弓箭的原始人,就像他在美国弗吉尼亚见到的印第安人一样。

    耆英听到奕詝已经到九龙了,赶紧骑马来迎接。并且,把接风的食盒已经放到马车上了。

    奕詝看到风尘滚滚的耆英到来,赶紧让队伍停下来。

    然后,耆英就想让奕詝享用接风宴,可是,奕詝道,“耆大人,接风暂且不急,我们现在商量一下怎样制服英人,方是大事”。

    “是的,是的,那就我们暂缓接风,先商讨一下英人的问题。”耆英道。

    接下来,奕詝通过广州商号,知道你这次英人来犯的数量。原来这次德庇时率领的舰队也没有多少人,大概就是二千人左右。总共带着三级战舰三艘,四级战舰二艘。

    奕詝立即着曾国藩,还有冯子材等人扎营。不过,一定要在英军的射程之外。本来僧格林沁也要来的。可是,战马和骑兵不好水运。而且,这些草原和东北的骑兵汉子,一上船就晕。

    那就是把他们运到九龙,也立即形成不了战斗力,不如让他们骑马赶来。

    卫国第二军一番忙碌完毕后,才开始享用耆英的接风宴。在宴席上,耆英向奕詝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就是还是要大量的保护广州的百姓,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不轻易开启战端,因为现在大清朝经不起折腾。

    其实,在奕詝前世的时空里,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耆英不敢得罪英国殖民者,竟下令将捕押村民四人立斩、一人斩监候、一人绞监候、三人充军、六人杖一百徒三年。还向德庇时照会表功:“本大臣因与贵国和好,特为从严惩办。为英人伸冤,亦可谓不遗余国。

    当耆英这样处理以后,激起广州各界强烈义愤。上层士绅联合向德庇时发出公启,驳斥英方无理要求;社学知识分子态度更为强烈,他们四处散发《阖省社学同启》,痛斥耆英的卖国罪行:“哀哉!痛哉!中国之受辱,一至于斯也!耆英之误国残民,竟至此极也。”“其视我民为何国之民?自视已身为何国之臣?自有权奸以来,未有丧良心、无廉耻若耆英之极也!”并警告英国侵略者,如再到黄竹岐一带挑衅,社学将“传齐诸路壮勇,到十三行将鬼楼鬼种尽行诛戮烧毁,以相报复。

    最后,由于广大民众的团结斗争,英方终于未敢再到黄竹岐一带骚扰。

    那么事情真的是因为这些上层士绅和社学知识分子联合向英人施压,才导致英人才不来黄竹岐捣乱的吗?

    其实,不是,而是英人觉得划不来。到黄竹岐捣乱有可能掉脑袋。而且,黄竹岐的人太穷了,到那里什么也得不到。

    什么焚毁十三行,让英人知难而退,屁啊?如果焚毁十三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