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铁17”团俨然变成了一支处境孤立的部队,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铁17”团指挥部通往师部的电话线路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保持畅通,而且有几个德国步兵连在不发一弹的情况下穿过法军战线抵达了他们的防区reads;。
法军临时部署的战线漏‘洞’百出,但关键在于德国人没办法找出这些漏‘洞’的准确位置。为了彻底断绝法国人将桥梁夺回的希望,威廉皇储的第5军团司令部紧急调集了2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5万多人马连夜从南侧向法军战线发动强攻。
有了夜幕的掩护,德军官兵无需像白天那样担心法军野战炮的‘精’准炮击,他们刚开始的推进速度很快,然而距离那座桥越近,他们遇到的法军部队越强大,仿佛滞留在马斯河东岸的法军部队都已朝这座桥涌来,非从这里经过才能返回后方不可。结果,“铁17”团的桥头阵地每次只是遭到几百上千名法国士兵的进攻,而在外围战场上,双方各有数万部队在按照不断调整的部署实施作战。
及至深夜,联络“铁17”团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完全中断,无线电报时通时不通,更糟糕的是,经过持续‘激’战,这支德军部队的兵员损失和弹‘药’消耗都已接近极限,若不能及时增援上去,渡桥的失守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督促进攻,德军第6兵团指挥官冯-格尔斯将军亲临前线,前面的团由于伤亡过重而撤下来,后面的团立即填补上去,兵团所属的炮兵部队也全部投入战斗,一些大炮不断开火,直到炮管过热才被迫停止‘射’击,纵使如此,当面的法军部队依然固守不退——或是无处可退。
胶着的战况时刻牵动着双方指挥官的心,午夜刚过,8辆“胡伯特-13”型战车终于抵达了马斯河东岸。在绝对路程并不漫长的道路上,它们的多数同伴已经趴了窝,有的经由驾驶人员修理又能重新投入运转,有的必须更换零件才能继续前进,能够一口气抵达目的地的,无疑都是状况极佳、耐力持久的佼佼者。这些德军战车不分公母,炮塔统一装备37毫米口径的短管速‘射’炮,车体正面装配一‘挺’改进型号的mg08,设计师的灵感显然来源于此时尚未面世的法国雷诺ft-17,但全重达到12吨的“胡伯特-13”尺寸比法国人的轻型战车大了一圈,并且增加了一名乘员,战斗分工更加‘精’细合理。
不论名义还是实际,这些“胡伯特-13”依然是海军装备,驾驶人员也都是海军官兵,没有上级的特别授权,他们只接受海军将领的指挥——夏树无疑是履行这一职责的不二人选,但他不至于跑到前线去亲自指挥几辆战车冲锋陷阵,遂委托自己的同窗好友,德国海军第1陆战旅的中尉军官埃克尔勒代行指挥权。..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