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提高家管理效率,更为了牢牢攥紧权力的魔杖。决定全面实施科举制度,选拔优秀才管理国家。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也称“贡举”)两种。
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考查贤良正直、直言善谏、博学鸿词、军事谋略等,百姓和官员都可以参加。但是,制举不经常举行。所录取的人非常少,在科举中的地位不重要。所以,我们重点要说的、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科举其实是指“常举”。
常举由中央组织部(吏部)主持,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为教育部(礼部)主持。主要有秀才、明经(考查对经典的记忆和一些时政)、进士(考查儒家经典和5道时政问题)、明法(考查大唐的各种法律条例)、明书(考查《说文解字》《字林》等文字学知识)、明算
(考查《九章算数》《周髀算经》等书的数学知识)、道举(考查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学说)、童子(10岁以下能精通儒家经典的儿童可以参加。能背诵10卷的可以获官职)等八科,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也看考生对于时事是否关注。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相对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则考查的比较全面。除了考儒家经典和时事政治,主要考查的是诗赋。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非常低。约为1-2%。所以,当时人说:“30岁中明经已经算是年龄比较大了,而50岁中进士还算是比较年轻的。”
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一旦考上,就会前程远大、升迁较快,比较容易飞黄腾达,唐朝中后期的宰相一多半为进士出身。
进士科是当时读书人做官的首选途径和“正途”,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唐朝科举中榜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想正式步入仕途,还要经过吏部主持的选拔,称“释褐试”。
再通过面试和政令问答等环节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才授予官职。唐末五代的学者王定保在其笔记《唐摭(zhi)言》中记载道:“高官厚禄的人即使位极人臣,但只要不是进士出身,终究是个遗憾啊。”
到了宋以后,科举的其他科目基本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名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惟一的科目。看着读书人排着长队鱼贯而入参加科举考试,李世民心里很踏实。
一个考试制度把你一生都给栓得死死的,再也不会胡思乱想、瞎折腾了,这下天下不就太平了嘛?于是,李世民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进了我的口袋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唐朝前期,受重农抑商传统制约的商人及其子弟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些人才逐渐被允许参加科举做官。
其二,总体看来,唐朝前期通过一技之长和显赫家世做官的占大多数。真正通过科举入仕的在官员总数中占得比重很有限。
几十年后,从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开始(705-707年)。为了勉励及第进士,皇帝会在长安东南角的曲江池赐宴庆贺。
新科进士中榜后(考试及第)。大家在这里乘兴作乐,享受着春日暖阳,更享受着人生的辉煌时刻。大家把杯子放到盘上,再把盘放到流动的水上,盘随水转、轻漂漫泛,转到谁跟前,谁就执杯畅饮。
这一盛事被称作“曲江流饮”,后来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然后,进士们会齐集大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中了武举的在小雁塔)把自己的名字和心情。郑重地题写在寺院墙壁上,这一文化活动被称为“雁塔题名”。
100多年后,27岁的白居易了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时传为佳话。在17位同科进士(同年)中自己最年轻,那是何等的荣耀啊!但是在苦苦等待了8年后,他才得到了实际职务的任命——周至县公安局局长(县尉)。
而孟郊在46岁时(797年)终于考中。想到自己寒酸的生活即将结束兴奋不已,当即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登科后》。相信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成功的读书人的心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是唐朝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人生快事。他们将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许要耗尽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即便到了900多年后的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陕西乡试(明清时期的省级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范进中举》即是如此)题名碑文就有:“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虽说比起唐朝的进士已经低了两级,但是大家还是要把名字留在那面著名的墙上,风光风光、显摆显摆。那也是相当地自豪啊!
中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历时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低得惊人,所以即使名落孙山的人很多放到现在也绝对可以堪称国学大师或学者。以进士科为例,唐朝年均录取数在30人左右。
李渊、李世民时期平均每年10人左右,李治时期达到20人以上,其中咸亨四年(673年)的录取名额达79人,这乃是整个唐朝最高的数字!宋朝这一数字每次达二三百人甚至四五百人,但比起庞大的读书人队伍还是显得十分残酷。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明中叶后,各省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乡试平均录取率基本不到10%,但这对于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来说希望未免太过于渺茫。低录取率是在朝廷调控下形成的,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结果。
而之所以进行调控,又是由录取一名考生就意味着国家要设以一个官位、准备一份俸禄!科举考试过程极其很难,清朝进士的平均中榜年龄在37岁左右。一些人把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作比较,其实是不合适的。
我们2012全国高考录取率已高达75%!因为科举是在选拔官员,录取一人就可能要准备一个公务员岗位!而高考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