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苦笑,心道:“我是为你好,好不?好心当作驴肝肺,要不是老夫还要靠你杀董卓,你自己找死我才懒得理会!”当然,王允不会这样说,只是附和吕布道:“以将军之才,确实不是董太师所能限制的。”言外之意,你小子现在还不是得添人家董卓菊花。
吕布被深深地刺激到了,小声道:“我也想杀此老贼,奈何父子之情,害怕后人议论。”
王允知道吕布起了杀心,心里冷笑:“当初杀丁原你怎么没这么想?”
王允也小声回答道:“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太师掷戟之时,岂有父子之情?”
吕布仿佛一下被说动了,道:“若不是司徒的话,吕布险些自误!”
王允这下彻底放下心来。
注1:绝缨之会是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说苑·复恩》。
话说楚庄王手下大将养由基打了胜仗,楚庄王于是设宴大庆,而且让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给大家敬酒。大家喝酒喝得很高兴,一直喝到很晚,都晚上了。这时候突然停电(熄火)了,有个将领就喝高了,正好楚庄王的妃子在身边,于是就对人家动手动脚。
结果这个妃子也不是简单人物,虽然没有哭闹,更没有施展断子绝孙脚,但是一把把这个将领的头盔上边的红缨拽下来了,而且摸到了楚庄王的身边,告诉了楚庄王这件事情,让楚庄王替自己出口恶气。
但是楚庄王毕竟是一代枭雄,知道对方不过是无心之过,撒酒疯而已,即便真的是又**的嫌疑,也不愿意追究,破坏大家的兴致,于是命令将领们把头盔上的红缨带都揪掉,然后再开灯,这下就谁也不知道刚才是谁**楚庄王的妃子。
但是后来楚庄王跟晋国争霸,楚庄王带人攻打郑国(呃,写到这里作者不由得偷乐,又是一个典型的老大跟老二争霸主,倒霉的往往是老三,晋楚争霸就是,郑国当时势力很强,依附的晋国,结果被楚庄王灭国了),有一员战将每战先登,奋勇向前,奋不顾身,终于大败郑国。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轮到这位大将时,就好奇的问:“我也没有什么过人的魅力(绝对装逼之言),怎么就能让你如此效忠呢?”
这个人回答:“我就是唐狡,七年前宴会上大王不追究在下**王妃的罪过,而且维护了在下的尊严,所以今天才以死相报。”楚庄王不由得大为感动。
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君则敬,臣则忠”的典范,意思是上司对手下要敬重,不可居高临下,则手下自然会对上司尽忠效力。其实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这些概念,都是强调双向的彼此尊重,绝对是至理名言。结果被后来的和尚念歪了经,成了禁锢人们思想,强者压迫弱势一方的理论依据,单方面的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义务,绝对是滑天下之大稽,令人痛惜。我们其实应该好好地学学真正的儒家的一些道理,我虽然是个半瓶水,但是已然觉得受益匪浅。
说道楚庄王,和楚庄王联系的还有几个典故,比如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再比如说“退避三舍”,等等。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不是吃的培根,而是英国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说的另外一句话更有意思:有妻室儿女者已向命运付出了抵押品。《论婚嫁与单身》)的这句话,我是极为赞同的,而且因此爱上了历史。至少,作为**丝的我们也可以拿出来装一装逼,没什么坏处,对吧?呵呵
注2:此段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其中有两点错误,一个是人物搞错了,是唐狡而不是蒋熊;另一个是后来大战的事件搞错了,应该是晋楚争霸,不应该是秦楚争霸。但是《三国演义》的版本我好想也见过,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某个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我也记不大清楚了,但是注1里面的故事应该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