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极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85章 一次意外的会谈(二)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陈淑珍和俞鸿钧对望一眼,周公说的这些,在曾经的蒙疆里,是很容易看到的,不知什么时候,慢慢消失了。

    刘、任两位****的书记听得频频点头,张垣和延安能够走到联合这条路,不能否认,赵家姐弟三人的个人魅力有相当大的作用,确如周公所言,他们内心之中,对赵家三人也有一种说不清的好感,只是碍于双方身份,不好表达罢了。

    “恩来所言道出了我们心中的一些东西。”毛公借口道,“我其实也很羡慕庆铃先生和你们随意无拘束的谈话,人总是有感情的,有喜好,我个人觉得,双方联合,除了工作上的事以外,相互之间的个人往来密切些没什么不好,只是…..”

    “只是在座诸位都比子赟年长,有占他便宜的意思,毛公,我倒是认为,小就是小,这没啥好说的,他和我们要东西的时候,可不就仗着小么?”石瑛本色显露出来。

    老于哈哈大笑:“不错,我听闻他可从毛公那里弄走不少墨宝,我都没有…..”

    毛公也笑了起来:“听于任老此言,是要我手书一副喽,不过,于任老书法高我可不止一点,互换才算公平。”

    “公平不公平且不说,今日小女子斗胆,在座诸位前辈都得手书一副……”陈娇儿笑道。

    “一副那里够!”赵子赟立刻打断她:“咱家有两个女儿,嫁妆得准备两套的!”

    石瑛哼了声:“脸皮之厚,天底下无出其右。”

    话语刚落,屋中人大笑,气氛顿时显得热烈而温暖。

    有些时候,一些真性情的表露,会极大的消除一些隔阂,也许这种隔阂不是可以设置的,仅仅是过于正式而慢慢产生的隔阂,消除这种隔阂,让人有种回到人间的感觉,此时屋里的人就有这种感觉。

    周公挑起的这个引子,让后续的会议显得轻松起来,在敲定会后手书诗词一事之后,话题回到赵子玉最先提到的内容。

    北方科学院、军工厂、兵器研究所、五号基地、大连造船厂、佐世保造船厂……一系列的东西,赵子玉做了完整的交代,这其中涉及多项秘密研究工作,如果不是信任,光赵子玉掌握的这些机构和资源,就足以让人产生怀疑和质疑。

    战争期间,众人对军工和武器研究更为关注,期间打断了赵子玉多次,进行详细询问,这其中,水下排水量两千六百三十吨的潜艇完工进入海试让人欣喜,这是联合政府第一艘实验性的潜艇,它的完成,标志着潜艇设计及各项配套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谁都知道,有了第一艘,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潜艇。潜艇作为水下力量,和水面舰艇有一些区别,因此,这艘潜艇并没有命名,只有代号,采用了大数9开头,作为第一型潜艇的第一艘,代号为911。

    除了潜艇,大连造船厂和佐世保造船厂分别完成了阳高级驱逐舰第二艘和第三艘的建造,分别命名为多伦号和张北号,按照方玉华的设想,思想和主体设计来自美国弗莱彻级驱逐舰的阳高级驱逐舰就只建造这三艘,新的六千吨级更大的驱逐舰在阳高号和零零二、零零三驱逐舰一年多的航行以及与苏联海军的实战中取得不少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设计,并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新一代的驱逐舰主炮数量再一次减少为前后单主炮,防空、反潜、对舰的作战能力被提到第一位,而导弹,将是这一级驱逐舰的主要火力。

    众人关心的第一艘自主设计并建造的航母还未完工,不过一些东西已经可以确定,这艘已经命名为昆仑山号的航母将是昆仑山级的第一艘,计划建造三艘,斜角全通飞行甲板,舰长二百九十米多一点,标准排水量四万五千吨,满载排水量五万三千吨,采用蒸汽弹射起飞,弹射器已经完成设计制造。装备了四台最新研制的蒸汽轮机,二十一万马力,四轴推进,航速最高可达三十二节,搭载舰载机不少于八十架。为了昆仑山号的舰载机,王孝丰也是拼尽全力,为弹射起飞改进的飞鹰6B也进入到最后的试飞阶段。

    在新武器的研制方面,一些新的名词出现,比如主动式雷达制导,比如激光制导,比如相控阵雷达,比如巡航导弹,比如反坦克导弹…….,比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热核聚变,而这些,都因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大致明白电子信息技术概念的众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难怪赵子玉对很多他们知道的行业不感兴趣,直接成立了神州电子集团,这可真如她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已经迈出了最早最快的一步!

    了解完情况,随之而来的问题。首先是管理,赵子玉其实是有些稀里糊涂的就被弟弟拖下了水,以往都直接向赵子赟负责的兵工厂、研究所等,不知不觉中,就变成找赵子玉了,王卓然和叶弼亮现在连电话都不打给赵子赟。

    毛公感觉这个问题有些棘手,蒙疆由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已经形成了这些军工、秘密研究工作直属赵子赟的模式,一下子很难改变,而且联合政府眼下根本没有能力接手赵子玉的工作,鉴于此,他建议暂时还是维持现状,以免调整引起混乱,然后逐步理清楚章程,再做定夺。

    周公也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赵子玉手里这些事情,涉及保密的太多,短期之内根本没有有能力且可绝对信任的人接手,不过他也提出赵子玉事情实在太多了,加上还有神州电子集团的事情,难于分身,既然王卓然和叶弼亮长期从事军工生产和研制工作,情况熟悉,二人也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且年富力强,应该更多的从事管理工作,先协助赵子玉。至于以后这些事情是归属军方管理,还是联合政府管理,头绪都未找到,只能放一放。

    第二个问题就是双方现在军工生产还是各自为政,在延安,大量的蒙疆已经逐步淘汰的武器还在生产,赵子玉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未来联合军统一装备是必然的,四一式都逐步淘汰,延安兵工厂生产三一式已经毫无意义。

    毛公同意减少延安兵工厂的产量,他提出虽然管理还没理顺,有诸多问题,但双方兵工生产合二为一是可以进行的,既然王卓然和叶弼亮已经被确定承担更多的管理工作,那么将延安的兵工厂纳入蒙疆的体制中管理是很好的办法。

    话题也就此做了第一次延伸,装备的统一必然涉及军装的统一,赵子玉认为,原来蒙疆的单兵装备经过后来几次小改动,不论从实用性和耐用性方面,都远远优于****军队的土布衣服,如果毛公、周公等人不介意的话,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